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会刊     军事装备类重点期刊
水下立体攻防

潜艇水声对抗航空声呐作战效能仿真研究*

  • 康乐 ,
  • 孙宝三 ,
  • 张维利
展开
  • 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 北京 100041

康 乐(1981—),男,硕士,研究方向为水声信号处理。

孙宝三(1982—),男,博士。

Office editor: 张培培

收稿日期: 2022-12-28

  修回日期: 2023-03-18

  网络出版日期: 2023-06-12

基金资助

*应用创新课题(629010102)

Research on submarine underwater acoustic effectiveness against airborne sonar

  • KANG Le ,
  • SUN Baosan ,
  • ZHANG Weili
Expand
  • China Academic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eijing 100041, China

Received date: 2022-12-28

  Revised date: 2023-03-18

  Online published: 2023-06-12

摘要

为得到潜艇水声对抗主/被动航空声呐的最佳策略,构建了水声环境模型和声呐探测模型、潜艇对抗模型,提出了一种考虑声接触、跟踪、定位和识别处理的航空声呐信息处理模型,仿真分析了被动声呐浮标和主动吊放声呐等典型航空声呐在接触潜艇的条件下,不同潜艇水声对抗策略的效能。结果表明,对抗被动声呐时,减小辐射噪声比提高航速更为有效,潜艇应该采用大深度、最小噪声航速、最短距离脱离。如果潜艇通过电子侦察侦听到声呐浮标空投入水声音得知被动声呐浮标方位,可以插入气幕弹恶化被动浮标阵共视条件,避免跟踪定位,提高对抗效果。对抗主动声呐时,改变航向、投放宽频干扰器和声诱饵后高速脱离是潜艇的最佳策略,脱离过程还可以插入气幕弹恶化声呐跟踪定位识别环境,为潜艇拉开与声呐的距离提供条件。该研究可为潜艇水声对抗主/被动航空声呐提供仿真环境和决策参考。

本文引用格式

康乐 , 孙宝三 , 张维利 . 潜艇水声对抗航空声呐作战效能仿真研究*[J]. 指挥控制与仿真, 2023 , 45(3) : 17 -24 . DOI: 10.3969/j.issn.1673-3819.2023.03.003

Abstract

To get the best strategy of submarine underwater acoustic countermeasure against active/passive airborne sonar in normal conditions,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underwater acoustic environment model, sonar detection model and submarine underwater acoustic countermeasure model, proposes an airborne sonar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odel considering acoustic contact, tracking, positioning and recognition processing, and simulates and analyzes the effectiveness of different submarine underwater acoustic countermeasure in the conditions of sonar contacting submarin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it is more effective to reduce the radiated noise than to increase the speed against the passive sonar. Submarines should adopt greater depth, minimum noise speed and shortest distance separation. If the submarine recognizes the position of the passive sonar buoy based on electronic reconnaissance or listening to the sound of sonobuoy impacting water, it can insert the bubble shell to worsen the common view condition of the passive buoy array, which avoids tracking and positioning and improves the effectiveness of countermeasures. It is the best strategy for the submarine to counter the active sonar, change the course, and release the wideband jammers and decoys at a high speed.The bubble shell can be released to worsen the sonar tracking, positioning and recognition environment while submarine fleeing, which providing conditions for the submarine to extend the distance from the sonar. The research in this paper can provide a simulation environment and decision-making reference for submarine underwater acoustic countermeasure active/passive airborne sonar.

反潜直升机在执行反潜任务时,通常先利用被动声呐浮标发现目标,然后使用吊放声呐或主动声呐浮标对潜艇进行精确定位,为对潜攻击做准备。被动声呐浮标作为反潜直升机的主要设备,搜潜范围受潜艇的辐射噪声和海洋环境影响较大。潜艇处于潜望或者上浮时,如果电子侦察ESM接收到浮标发出的超短波无线电信号,则认为潜艇处于危险区。此时潜艇应迅速下潜,选择合理的航向、航速、航深等实现机动规避,降低浮标的探测效果。吊放声呐是反潜直升机攻潜前精确定位目标的主要设备。吊放声呐从发现目标到稳定跟踪目标需要一段时间,潜艇可以采取水声对抗手段影响吊放声呐探测,避免被稳定跟踪。典型潜艇水声对抗手段包括非器材对抗和器材对抗两类:非器材对抗包括变速、变深、变向、关机近底悬浮等,器材对抗包括气幕弹、噪声干扰器、声诱饵等。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潜机对抗双方都在不断研究和提升自身的战术辅助决策能力。文献[1]从航空平台角度提出了反潜辅助决策需求。为更好地对抗航空平台,国内对潜艇规避问题进行了不少研究,文献[2]研究了主动声呐浮标对纯机动手段规避潜艇探测的效能,文献[3]研究了潜艇利用迪卡斯声呐浮标盲区规避跟踪等。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给出了潜艇对抗典型声呐浮标阵或吊放声呐的一些规避方法和建议,但上述研究方法多针对特定航空声呐类型和阵型,实际运用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实际作战过程中,潜艇除区分主被动声呐类型外,还难以准确获得航空声呐的类型和阵型情况,因此,在水声对抗态势信息掌握不全的条件下,研究各种水声对抗手段对主/被动声呐探测效能的影响,对潜艇作战决策有参考意义。

1 水声环境模型

1.1 海洋噪声模型

浅海环境下海洋噪声谱级的经验公式[4]:
NLO(f)=10logf-1.7+6S+55
NLO(f)是噪声谱级(单位:dB),f是噪声频率(kHz),S是海况等级(S∈[0,9])。

1.2 声传播损失模型TL

声波在海水中传播时,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能量逐渐衰减,因此,传播距离受限。造成传播损失的原因主要是扩展损耗,吸收损耗,声波反射、折射以及声波反射、折射引起的边界损耗。传播损失的复杂性很难准确描述,因此,工程上习惯使用球面扩展加上吸收损失对其进行估算[5]:
TL=20log R+βR×10-3
TL是传播损失(单位:dB),R是传播距离(单位:m),β是对数吸声系数(单位:dB/km)。工程上,有时直接根据海况对β做出估计:良好条件下β=2 dB/km,中等条件下β=(4~6)dB/km,不良条件下β=(7~8)dB/km,恶劣条件下β>9 dB/km。

2 声呐探测模型

反潜机通常投放数枚被动声呐浮标组成一个浮标场,对目标实施探测。

2.1 被动声呐方程

被动浮标对潜艇探测范围的预测通常采用被动声呐方程[5]:
SL-TL=NL-DI+DT
SL为潜艇辐射噪声的声源级;NL为背景噪声;DI为被动声呐的接收机方向性指数,被动浮标一般为全向侦听,所以DI=0;DT为浮标的检测阈;TL为水声传播损失。
辐射噪声SL与潜艇航速、噪声之间的关系[6-7]:
v c = v 100 p + ρ g H - p d p + 100 ρ g - p 100 S L = 25 l o g v + 77 + 20 a , v < v c S L = 104 + 20 a + Δ + b v - v c , v v c
其中,vc是潜艇航行的临界速度(单位:kn);v100是潜艇100 m深度时航行临界速度(单位:kn);p是海平面上标准大气压(单位:Pa);ρ是海水密度(单位:kg/m3);g是重力加速度(单位:m/s2);H是潜艇所处深度(单位:m);pd是潜艇所处深度的水的饱和蒸汽压力(单位:Pa); p100是100 m深度时水的饱和蒸汽压力(单位:Pa);SL是潜艇所处深度的辐射噪声等级(单位:dB);v是潜艇航速(单位:kn);a是潜艇类型系数(a≥0),参考表1中潜艇类型和辐射噪声总声级,本文取安静型潜艇a=1;Δ为潜艇速度超过临界航速后辐射噪声声源级的增量,参考文献[6-7]和表1中辐射噪声总声级结果,本文假设Δ取值约20 dB;b表示潜艇速度超过临界航速后辐射噪声随航速的变化斜率。根据文献[8]实际测量结果,超过临界速度后,航速每增加2 kn,噪声级约增加2.5 dB,因此本文取b=1.25。
表1 根据辐射总声级对潜艇分类[9]

Tab.1 Submarine classification by total radiated acoustic level[9]

潜艇类型 辐射噪声总声级/dB 典型代表
水下3 kn 水下6 kn
高噪声潜艇 >150 >160 二战时期潜艇
普通潜艇 140~150 150~160 格贝、涡潮
低噪声潜艇 130~140 140~150 209、阿格斯塔
准安静型潜艇 120~130 130~140 洛杉矶、636
安静型潜艇 110~120 120~130 海狼、212
极安静潜艇 <110 <120 苍龙、北德文斯克

2.2 主动声呐方程

噪声条件下,主动声呐对潜艇的探测范围预测采用如下方程[5]:
SL-2TL+TS=NL-DI+DT
其中,SL为主动声呐发射声源级;TS为目标强度;DI为主动声呐的接收机方向性指数;DT为主动声呐的检测阈;NLTL同公式(3)。
混响遮蔽条件下,主动声呐对潜艇的探测范围预测采用如下方程[5]:
SL-2TL+TS=RL+DT
其中,RL是混响级,TLTSDT同公式(5)。
式(5)、(6)中指向性发射声源级SL的计算方法参见公式(7)[10]:
SL=170.8+10log W+DI
其中,W是辐射声功率(单位:W);DI是发射指向性指数(单位:dB)。
目标反射强度TS与声波入射角度、目标几何形状以及目标表面的抗声发射特性密切相关,如图1所示。
图1 潜艇目标强度和入射舷角的关系

Fig.1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marine target strength and angle of incidence of acoustic sound

一般情况下,目标反射强度值随着声波入射舷角变化呈现近似“蝶形”分布,由此根据蝶形曲线方程确定目标的反射强度[11]
TS=TSmax× 16.17 - 2.98 c o s 2 β - 3.083 c o s 6 β/22.223
TSmax是目标正横时最大反射强度(单位:dB),β是声波入射舷角(单位:°)。
潜艇近底时,海底混响是主动声呐重要的干扰[5]
RL=SL-2TL+Sbottom+10log c τ 2Ør
海底散射强度Sbottom通常用下列公式估算[5]:
Sbottom=-27+10log (sin2θ)
当海底是泥质时,Sbottom=-37+1. 5 θ 10.7
当海底是沙质时,Sbottom=-30+1.24 θ 4/2.6
当海底是石质时,Sbottom=-22+1. 2 θ 4/4.9
其中,θ是掠射角(单位:°),r是水平距离(单位:m),c是声速(单位:m/s),τ是脉冲宽度(单位:s),Ø是等效合成波束宽度(单位:°)。

3 潜艇对抗模型

航空声呐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实现发现、稳定跟踪等功能,在潜艇已被声呐接触发现的不利条件下,潜艇水声对抗的目的是切断反潜机探测收敛过程,破坏反潜机进入攻击流程的条件。潜艇对抗航空声呐的手段包括机动对抗和器材对抗。

3.1 机动对抗

潜艇机动对抗包括变深、变向、变速和近底关机。变深可以减少空化噪声,提高临界速度vc,提高机动性。变向可以改变声呐波束入射角,减小目标强度。
根据国外数据分析和有关潜艇水下旋回机动性能的理论计算,潜艇旋回机动参数与航速的变化关系如式(10)所示[5]:
R m = 10.8 V m + 150 ω m = 0.334 V m + 0.8
其中,Rm是潜艇机动旋回半径(单位:m),Vm是潜艇航速(单位:kn),ωm是潜艇回旋角速度(单位:°/s)。
变速可以缩短潜艇离开声呐威力范围时间,参考文献[12]内图1,在动均匀条件下,潜艇在5°舵角、6节航速下垂速(Uτ)约为0.5~1 m/s。常规潜艇水平方向加速度[13]为0.04~0.06 m/s2

3.2 器材对抗

气幕弹通过吸声对抗主被动声呐。单枚气幕弹产生宽1.5~2.0 m、高50 m的气幕,一次发射10枚可以形成(15~20)m×50 m的气幕。对(15~20)kHz声波的插入损失约20 dB,对(8~15)kHz声波的插入损失约15 dB,对(5~8)kHz声波的插入损失约8 dB[5]。频率越低,屏蔽效果越差。
宽频噪声干扰器主要用于对抗主动声呐,原理是通过抬高背景噪声降低探测距离。噪声干扰器的噪声强度谱级范围大致在138~187 dB[14],本文的计算取其中间值160 dB。假设吊放声呐接收器处的噪声是海洋环境噪声NLO,宽频噪声干扰器声源NLG,经过扩散传播TLG后,抵达声呐接收机的噪声计算公式[2]
NL=10log(1 0 0.1 N L O+1 0 0.1 ( N L G - T L G ))
NL是声呐接收器处背景噪声,NLO计算见式(1),TLG计算见式(2)。
自航式诱饵模拟潜艇的辐射噪声和机动运动作为假目标对抗被动声呐。同时还可以引导主动声呐脉冲信号模拟目标反射特性,对抗主动声呐,这种情况下只需将诱饵看作定常目标强度TS的潜艇就行。由于自航式诱饵属于暴露式器材,本文认定其为对抗主动声呐的手段。

4 信息处理模型

4.1 环境噪声信息处理

被动声呐采用被动宽带方式检测信号,根据式(1)对检测范围内噪声谱进行平均:
NLO= f m i n f m a x N L O ( f ) f m a x - f m i n
其中,NLO是平均噪声级(单位:dB),NLO(f)定义计算同公式(1),fmaxfmin是被动声呐侦听频率的上、下限(单位:Hz),被动浮标的工作频带一般为10 Hz到10 kHz[6]

4.2 航空声呐信息处理

航空声呐从接触发现到稳定跟踪识别目标需要一定的流程和时间。单枚浮标一般只能接触和发现目标,多枚声呐浮标在共视条件下,例如3枚LOFAR浮标交叉覆盖,4枚LOFAR浮标CODAR阵共视等连续监测S分钟(或S'个积分周期)才能稳定跟踪识别目标。主动声呐同样需要连续M个检测周期内N次以上的发现,才能形成稳定跟踪识别,平均检测时间为
Td= i = N M(i×τ)/ i = N Mi
其中,Td是稳定跟踪条件下的平均检测时间(单位:s);i是检测次数;N是稳定跟踪识别最低检测成功次数;M是检测周期次数;τ是单个检测周期时间(单位:s),计算公式为
τ= 2 d m a x c 0
其中,dmax是航空声呐最大检测距离(单位:m),c0是声速(单位:m/s)。
现代声呐一般都具备多目标检测处理能力,但识别确认还须依赖声呐员[10]。声诱饵对抗的目的是增加操作员识别时间,诱骗操作员识别错误。假设声呐员对每个目标的识别时间是μ个检测周期,声呐员将真目标识别成真目标的识别率是α,将真目标识别成假目标的识别率是1-α,声呐员将假目标识别成真目标的识别率是1-β,将假目标识别成假目标的识别率是β。典型反潜直升机声呐员是1人,潜艇使用γ个声诱饵对抗吊放声呐的成功率为
Psuccess=1- 1 N i = 0 N - 1βiα
其中,α是将潜艇识别成潜艇的识别率;β是将声诱饵识别成声诱饵的识别率;真目标与声诱饵的总个数为N=γ+1;i表示声呐员识别真目标为真时,真目标在目标集合中的序号。这一识别过程的前提是该真目标前所有假目标都被声呐员成功识别为假,其联合概率为βi; 1 N表示真目标在目标集合中任一序号出现的概率是平均分布的。
通过释放声诱饵,导致声呐员平均处理时间延长,其平均处理时间为
E T= 1 N i = 0 N - 1[αβi+i× 1 - α 1 - ββi-1+(N-1-i)(1-β)βi]×(i+1)μτ
其中,E T是平均处理时间(单位:s),μ是声呐员对每个目标的声呐检测周期总数,τ同式(14),αβi同式(15)。
i=0时,即选择的第1个目标被识别为真,其概率为 1 N(α+(N-1)(1-β)),表示该目标存在真目标识别为真目标和假目标识别为真目标的可能,分别对应的概率为 1 Nα N - 1 N(1-β),此时,对应识别周期为1个识别周期μτ。当i=1时,即选择的第2个目标被识别为真,其前提为前序选择的目标皆识别为假,其联合概率为 1 N(αβ+ 1 - α 1 - β+(N-2)(1-β)β),此时对应识别周期为2个识别周期,即2μτ;其他选中情形,依次类推。这里隐藏了一个基本假设,即声呐员认为当前在较小空间范围内存在的多个目标中只有一个真目标,并且识别1个目标为真后,就不再进行识别。
在潜艇释放声诱饵进行诱骗的情况下,反潜直升机声呐员最大处理时间为
Tmax= 1 + γμτ
其中,Tmax是声呐员最大处理时间(单位:s),γμτ参数定义同式(16)。

4.3 潜艇声呐信息处理

潜艇对被动声呐没有感知能力,依靠上浮后ESM感知来确定被动声呐的位置。
潜艇声呐的发现、定位处理能力远比航空声呐强,潜艇对主动声呐的探测距离远大于航空声呐的探测距离,在同等条件下,包括噪声干扰下,认为潜艇也能感知反潜直升机主动声呐。
相比主动航空声呐需要双波程时间后才能获得目标信息,潜艇可以在主动航空声呐回波过程中提前δ秒启动声信息处理,那么原则上潜艇至少可以提前δ秒发现主动声呐。
δ= d c 0
式中,d是航空声呐到目标的距离(单位:m),c0是声速(单位:m/s)。

5 仿真计算

5.1 仿真条件

据统计,50%的航运噪声来自4.93海里范围内,如果4.93海里范围内没有船只,航船噪声级会非常低,可不考虑。如果4.93海里范围内有1艘或多艘船只,噪声级会非常高[10]。本文假设潜机对抗区域10海里内不存在航船干扰,工作海况3级,中等水文条件,海面处于1个标准大气压,标准海水密度[9]是1 010 kg/m3,潜艇工作深度范围为60~250 m,100 m深处潜艇临界速度是7.94 kn,敷瓦潜艇正横目标强度为10 dB[4]
根据上文分析假设气幕弹对(0~1)kHz插入损失约1 dB,宽频噪声干扰器声源级160 dB,自航式诱饵模拟10 dB目标强度。
假设声呐浮标连续3个检测周期接触1次以上判断为发现;发现后,多枚声呐浮标共视5 min以上判断为稳定跟踪。吊放声呐连续3个检测周期接触1次以上判断为发现;发现后连续测9个检测周期发现6次以上判断为定位;发现后检测3个周期可以识别目标。

5.2 环境噪声

根据式(11),计算3级海况下,100 Hz、1 kHz和10 kHz三个频点在百赫兹级带宽范围内的噪声谱级如表2所示。
表2 噪声平均谱

Tab.2 Noise level

频点 0.1 Hz 1 kHz 10 kHz
带宽 百赫兹级 百赫兹级 百赫兹级
平均谱级 89.6 dB 73.3 dB 55.9 dB

5.3 临界速度与深度关系

潜艇航行深处饱和蒸汽压力只是海面大气压的1%~2%,是深度造成压力的1‰~2‰,饱和蒸汽压力临界速度计算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15],将式(4)中水的饱和蒸汽压力pdpd100设为0,计算典型深度下临界速度见图2
图2 潜艇临界速度随深度变化曲线

Fig.2 Curve of submarine critical speed with depth

5.4 对被动声呐工作性能影响

一般情况下潜艇无法感知被动声呐浮标,但潜艇通过侦听声呐浮标空投入水声音或潜望、上浮,其电子侦察可接收浮标发出的超短波无线电信号,则判断出被动声呐位置并进行水声对抗。
被动声呐侦听潜艇辐射噪声时,辐射噪声只与潜艇的航速有关,为尽快离开声呐覆盖区域,潜艇应选择最短距离机动脱离。以声呐浮标为圆心,声呐浮标探测范围为R,潜艇航向正北,距离声呐浮标距离d,声呐浮标处于潜艇舷角α,如果潜艇直接直线脱离,根据三角形两边和大于第三边,图3x>R-d,潜艇直线脱离的距离比潜艇转弯背向再脱离声呐浮标的距离要大,本文不考虑这种脱离策略。
图3 潜艇直线脱离示意图

Fig.3 Submarine evasion diagram

假设潜艇处于不利条件(舷角90°),脱离策略包括:转弯变向背离浮标,临界速度脱离、高速脱离、全速脱离、最小噪声速度脱离,以及变深同时临界速度脱离、全速脱离、最小噪声速度脱离等。
本文选取某R值进行仿真,表3表4分别是潜艇转弯+机动对抗和潜艇转弯+变深对抗的仿真结果。
表3 潜艇初始d=1/2R,舷角90°等深仿真

Tab.3 Initial situation of submarine and buoy simulation (d=1/2R,relative bearing=90°,equi-depth)

脱离策略 时间/s 脱离距离/m
转弯+临界速度 501 1.12R
转弯+最小噪声速度(3 kn) 323 0.66R
转弯+高速(12 kn) 1 237 2.96R
转弯+全速(18 kn) 1 025 3.48R
表4 潜艇初始d=1/2R,舷角90°变深仿真

Tab.4 Initial situation of submarine and buoy simulation (d=1/2R,relative bearing=90°,vary-depth)

脱离策略 时间/s 脱离距离/m
转弯+临界速度+潜深 477 1.41R
转弯+最小噪声速度(3 kn)+潜深 317 0.67R
转弯+高速(12 kn)+潜深 465 1.39R
转弯+全速(18 kn)+潜深 890 3.06R
为防止主动暴露,对抗被动声呐时,原则上不使用暴露性器材,只使用气幕弹。但气幕弹只能覆盖一定范围和宽度,采用气幕弹对抗时,潜艇无法变深。气幕弹配合机动对抗的仿真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潜艇初始d=1/2R,舷角90°气幕弹仿真

Tab.5 Initial situation of submarine and buoy simulation(d=1/2R,relative bearing=90°,bubble shell)

脱离策略 时间/s 脱离距离/m
转弯+临界速度+气幕弹 462 1.07R
转弯+最小噪声速度(3 kn)+气幕弹 246 0.63R
转弯+高速(12 kn)+气幕弹 1 204 2.89R
转弯+全速(18 kn)+气幕弹 1 002 3.41R
表3~表5仿真结果表明,对付被动声呐的最佳策略是采用最小噪声速度机动,控制水声辐射。气幕弹的对抗效果略优于潜深,但存在不能变向变深的缺点,实战中,仅在被动声呐方向明确时可以使用,其他情况下建议采用潜深策略。

5.5 对吊放声呐工作性能影响

吊放声呐有主动、被动等多种工作模式,由反潜直升机使用。而反潜直升机悬停时间有限,因此,一般情况下使用主动模式。吊放声呐工作时,潜艇通过艇载被动声呐感知确定吊放声呐方位,为尽快离开吊放声呐覆盖区域,潜艇一般选择最短距离机动脱离。如果潜艇采用直线脱离,则脱离距离长,且脱离过程中目标强度大,吊放声呐探测距离长,因此,潜艇采用转弯变向背离吊放声呐,减小目标强度,再机动脱离。本文选取某R值进行仿真,表6是潜艇机动对抗吊放声呐策略效果。
表6 潜艇初始d=1/2R,舷角90°仿真

Tab.6 Initial situation of submarine and dipping sonar simulation(d=1/2R,relative bearing=90°)

脱离策略 时间/s 脱离距离/m
转弯+临界速度 1 415 0.95R
转弯+最小噪声速度(3 kn) 3 523 0.95R
转弯+高速(12 kn) 917 0.95R
转弯+全速(18 kn) 646 0.95R
当潜艇处于浅海,可以采取近底关机悬浮策略对抗吊放声呐。根据式(6)、(9),当海底界面混响级大于目标强度时,吊放声呐就无法检测到目标,即Sbottom+10log c τ 2Ør+DTTS。假设海深300 m,吊放声呐工作深度60 m,DT是6 dB,等效合成波束宽度Ø是30°,计算得到当吊放声呐波束水平掠射角θ>25°,海底界面混响级大于目标强度。假设潜艇工作深度260 m,潜艇与吊放声呐水平距离小于428 m时,可以采用近底关机悬浮策略。计算结果说明,当潜艇与主动声呐水平距离极近,脱离主动声呐距离较长,且潜艇距离海底较近时,可以采用近底关机悬浮策略对抗吊放声呐。
气幕弹、宽频噪声干扰器、自航式诱饵配合机动对抗吊放声呐。考虑吊放声呐方向增益,为提高对抗性,可以在潜艇与声呐之间插入气幕弹,表7是潜艇使用气幕弹对抗吊放声呐策略效果。
表7 潜艇初始 d=1/2R,舷角90°气幕弹仿真

Tab.7 Initial situation of submarine and dipping sonar simulation(d=1/2R,relative bearing=90°,bubble shell)

脱离策略 时间/s 脱离距离/m
转弯+临界速度+气幕弹 1 361 0.93R
转弯+最小噪声速度(3 kn) +气幕弹 3 396 0.93R
转弯+高速(12 kn)+气幕弹 883 0.93R
转弯+全速(18 kn)+气幕弹 623 0.93R
考虑到吊放声呐波束方向性,为提高对抗性,可以在潜艇与吊放声呐之间插入宽频噪声干扰器,吊放声呐、干扰器、潜艇处于同一直线。表8是潜艇使用宽频噪声干扰器对抗吊放声呐策略效果。
表8 潜艇初始d=1/2R,舷角90°干扰器

Tab.8 Initial situation of submarine and dipping sonar (d=1/2R,relative bearing=90°,acoustic decoy)

脱离策略 时间/s 脱离距离/m
转弯+临界速度+干扰器 615 0.69R
转弯+最小噪声速度(3 kn)+干扰器 1 509 0.69R
转弯+高速(12 kn)+干扰器 410 0.69R
转弯+全速(18 kn)+干扰器 309 0.69R
假设宽频噪声干扰器距离吊放声呐4 km,NL0 = 73.3 dB,宽频干扰器数量和主动声呐声源处背景噪声关系如图4所示。综合考虑潜艇宽频噪声干扰器携带总量、单轮发射对抗效果和吊放声呐多目标侦听能力,如果潜艇距离吊放声呐较近,建议单次至少投放2枚以上干扰器,加大噪声背景干扰,使吊放声呐多目标侦听通道饱和。如果距离吊放声呐较远,考虑费效比,可以一次投放1~2枚干扰器。使用上还可以间隔多次投放,通过多组宽频噪声干扰器在空间上的分散接力,干扰吊放声呐跟踪识别,增加处理难度和时间。
图4 宽频干扰器数量与声呐背景噪声等级关系

Fig.4 Relationship between noise jammer number and noise acoustic level

同步发射声诱饵能进一步提高吊放声呐跟踪识别难度。假设α=0.8,β=0.6,声呐员单目标识别时间为90 s,根据式(15)、(16)得到表9的声诱饵对抗效果。表9表明,声诱饵越多,效果越好,但考虑多轮对抗和实际使用的需要,建议声诱饵2枚一组使用,一方面诱骗成功率接近50%,识别时平均处理时间130 s和最大处理时间270 s,大幅降低了识别后继续开展目标运动分析结果的可信度,满足潜艇多轮次对抗需要。潜艇抛洒声诱饵后还可以通过大幅改变运动状态,进一步降低吊放声呐目标运动分析解算精度,破坏武器发射条件。
表9 声诱饵对抗效果(α=0.8,β=0.6)

Tab.9 Acoustic decoy countermeasure effectiveness(α=0.8,β=0.6)

脱离策略 航空声呐
识别成功率
航空声呐
平均处理时间/s
航空平台声呐员
最大处理时间/s
1诱饵 64% 104.4 180
2诱饵 52.27% 130.5 270
3诱饵 43.52% 150.8 360
4诱饵 36.89% 165.6 450
表6~表9仿真结果表明,吊放声呐声接触、跟踪条件下,潜艇应高机动脱离,同时抛洒宽频噪声干扰器(2枚一组)、声诱饵(2枚一组)等水声对抗器材,加大吊放声呐背景噪声,提高声呐员识别错误率和识别处理时间,降低吊放声呐目标运动分析的定位精度,避免被精确定位。如果潜艇与吊放声呐水平距离极近,无法机动脱离,且距海底近时可以采用近底关机悬浮策略作为对抗手段。

6 结束语

针对潜艇水声对抗航空声呐策略选择问题,本文构建了水声环境模型、声呐探测模型、潜艇对抗模型,提出了一种考虑声接触、跟踪、定位、识别处理的航空声呐信息处理模型,开展潜艇水声对抗航空声呐作战效能仿真,仿真结果表明:1)对抗被动声呐的最佳策略是采用最小噪声速度机动,控制潜艇水声辐射噪声。气幕弹的对抗效果略优于潜深,但存在使用约束多的缺点,实战中可以在明确探测方向时使用,否则采用潜深策略更为方便灵活。2)吊放声呐声接触、跟踪条件下,潜艇应高机动脱离,同时抛洒水声对抗器材。采用宽频噪声干扰器的方式时,当潜艇距离吊放声呐较近,建议一次投放2枚以上干扰器。潜艇距离吊放声呐较远时,可以单次投放1~2枚干扰器。间隔多次投放可以进一步提高对抗效果。采用声诱饵方式时,考虑单轮对抗效果和多轮对抗的需求,建议单次抛洒2枚声诱饵。如果潜艇与吊放声呐水平距离极近,且距离海底较近时,可以采用近底关机悬浮作为对抗策略。
本文实现的水声环境模型、声呐探测模型、潜艇对抗模型和机载水声信息处理模型可以为潜机水声对抗提供仿真参考,仿真方法可以推广到复杂对抗态势,相关仿真和分析结论为潜艇水声对抗航空声呐提供了决策依据。
[1]
孙心毅, 李建, 成建波, 等. 舰载直升机反潜辅助决策系统需求研究[J/OL]. 电光与控制, 2023-01-03.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41.1227.TN.20230103.1300.007.html.

SUN X Y, LI J, CHENG J B, ZHANG B F, LI T. Research on requirement of anti-submarine decision aid system for shipborne helicopter[J/OL]. Electronics Optics &Control. 2023-01-03.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41.1227.TN.20230103.1300.007.html.

[2]
秦锋, 孙明太, 周利辉. 主动声呐浮标对纯机动规避潜艇探测效能研究[J]. 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2013, 28(3): 46-51.

QIN F, SUN M T, ZHOU L H. Research on detecting probability of active sonobuoy for submarine evasion[J]. Journal of Qingdao University(Engineering & Technology Edition), 2013, 28(3): 46-51.

[3]
纪金耀, 夏天, 肖汉华. “迪卡斯”声呐浮标探潜盲区与潜艇的规避分析[J]. 指挥控制与仿真, 2009, 31(2): 54-58.

JI J Y, XIA T, XIAO H H. DICASS’s detection blind area and analysis of submarine’s elusion[J]. Command Control & Simulation, 2009, 31(2): 54-58.

[4]
刘伯胜, 雷家煜. 水声学原理[M]. 2版. 哈尔滨: 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2010.

LIU B S, LEI J Y. Hydroacoustic principle[M]. 2nd ed. Harbin: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Press, 2010.

[5]
孟庆玉. 鱼雷作战效能分析[M].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3: 135-142, 221.

MENG Q Y. Analysis of operational effectiveness for torpedo[M]. Beijing: National Defense Industry Press, 2003: 135-142, 221.

[6]
郁红波, 鞠建波, 杨少伟. “浅海”条件下声呐浮标最佳入水深度[J]. 探测与控制学报, 2020, 42(5): 97-101.

YU H B, JU J B, YANG S W. The optimal depth of sonobuoys under shallow sea conditions[J]. Journal of Detection & Control, 2020, 42(5): 97-101.

[7]
高学强, 杨日杰. 潜艇辐射噪声声源级经验公式修正[J]. 声学与电子工程, 2007(3): 17-18, 21.

GAO X Q, YANG R J. Modification of empirical formula for sound source level of submarine radiated noise[J]. Acoustics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ing, 2007(3): 17-18, 21.

[8]
胡家雄. 某G型潜艇螺旋桨临界转速检测初探[J]. 舰船科学技术, 1992, 14(1): 1-3, 18.

HU J X. Preliminary study on critical speed detection of propeller of a G submarine[J]. Ship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2, 14(1): 1-3, 18.

[9]
马运义, 许建. 现代潜艇设计理论与技术[M]. 哈尔滨: 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2019.

MA Y Y, XU J. Modern submarine design theory and technology[M]. Harbin: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Press, 2019.

[10]
理查德 P 霍奇斯. 水声学:声呐分析、设计与性能[M]. 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17:51,227.

Richard P Hodges. Underwater acoustics analysis, design and performance of sonar[M]. Beijing: Ocean Press, 2017:51,227.

[11]
杨瑞平, 张兆峰. 指挥控制系统仿真[M].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3: 53.

YANG R P, ZHANG Z F. Simulation of command and control system[M]. Beijing: National Defense Industry Press, 2013: 53.

[12]
申冬慧, 郝燕玲, 王诚. 潜艇潜浮过程中均衡操纵的建模与仿真[J]. 计算机仿真, 2005, 22(4): 4-6, 15.

SHEN D H, HAO Y L, WANG C.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submarine balance maneuver[J]. Computer Simulation, 2005, 22(4): 4-6, 15.

[13]
郑强, 杨日杰, 陈佳琪, 等. 基于DEVS的潜艇规避能力建模仿真研究[J]. 电光与控制, 2017, 24(6): 96-100.

ZHENG Q, YANG R J, CHEN J Q, et al.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submarine’s evasive capability based on DEVS[J]. Electronics Optics & Control, 2017, 24(6): 96-100.

[14]
胡言峰, 郑援, 单广超. 潜艇噪声干扰器对抗主动声自导鱼雷效能仿真分析[J]. 鱼雷技术, 2007, 15(5): 55-57.

HU Y F, ZHENG Y, SHAN G C. Simulation analysis of countermeasure effect of noise jammer in submarine on active acoustic homing torpedo[J]. Torpedo Technology, 2007, 15(5): 55-57.

[15]
张飞飞, 赵申东, 刘朝晖, 等. 近浅海条件下被动声呐浮标使用深度分析与研究[J]. 舰船科学技术, 2018, 40(5): 128-131.

ZHANG F F, ZHAO S D, LIU Z H, et al. 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the depth of passive sonobuoy in shallow sea[J]. Ship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8, 40(5): 128-131.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