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微电子、计算机以及通信等技术发展,无人集群装备的研发成为研究热点
[1-2]。无人艇集群系统作为一种智能化的水上工作平台,在海洋测绘、资源勘测、协同作业、集群作战等领域有重要的作用
[3]。面向海洋、河流以及湖泊等复杂任务场景,对环境中的各类障碍物(静态、动态障碍物)的自主规避行动是无人艇集群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避障行动的优劣对于提升无人艇集群生存率和任务完成率至关重要
[4]。鉴于无人艇集群系统的约束限制,避障行动策略需要满足如下条件:1) 快速实时响应;2) 减少通信量;3) 避障的同时,执行游走任务。
针对无人艇的自主避障控制问题,Song等
[5]将避障算法的重点放在对多个障碍物的避障策略优化上,提出基于滚动障碍分类和模糊规则的动态避障算法,通过对多个障碍的碰撞概率计算,实现不同优先级的分类,而后优先规避高优先级障碍,最后引入模糊规则和粒子群算法,计算出最优的避障路线。Wang等
[6]基于双层规划思想,利用改进粒子群算法在全局路径规划中实现无人艇对面障碍的规避,基于人工势场算法在局部路径规划中实现无人艇对临机障碍的动态规避,实现了集群在水域中的巡航游走。Deng等
[7]提出一种基于动态导航船域(DNSD, Dynamic Navigation Ship Domain)的动态避障算法,按照碰撞风险研判、避让路径规划、避障行动实施分步执行。
路径规划类避障算法的优点是算法额外成本低,避障算法直接作为游走行动的一部分加以解决,在环境已知的静态场景下具备不错的规划效率。在基于机器学习的避障算法研究方面,Liu等
[8]将无人艇的避障问题简化为对障碍的识别判定问题,通过D-S证据理论将多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进行融合,提升了对动态障碍的识别率。Lee等
[9]在无人机飞行中提出一种基于摄像机图像采集分析的避障算法,通过快速区域卷积神经网络(Fast R-CNN)设计机器学习模型,检测图像中的树宽预估碰撞时间,从而控制无人机采取避障行动。文献[
10]结合障碍函数(BF, Barrier Function)法将避障问题转化为一个无约束的最优控制问题,基于行为-评价神经网络(ACNN, Actor-Critic Neural Network)结构实现了无人机的自适应强化学习避障控制。
在基于规则约束避障算法研究方法中,Wang等
[11]基于国际海上避碰规则(COLREGs),以安全航行为目标设计局部避障算法,按照碰撞风险的评估、转向时机的确定和航路的更新建立避障模型,是一种典型的基于简单规则约束的避障算法。Zhu等
[12]以规避动态障碍为目标设计了基于圆形网格轨迹单元(CGTC, Circle Grid Trajectory Cell)的避障算法,在确定障碍距离后,通过圆网格树建立转向角与圆心之间的关系函数,进而生成一条安全、平稳、高效的避障轨迹,有效地实现了无人艇对静态、动态、点、面障碍的动态规避。Yan等
[13]基于虚拟结构和人工势场算法设计了无人艇编队的避障算法。Rawikara等
[14]提出一种基于椭球体集合的动态避障算法,实现对动态障碍的自主规避。Kim H G等
[15]提出基于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的避障算法,采用动态窗口方法(DWA, Dynamic Window Approach),通过计算无人艇和最近障碍点的距离、预计碰撞时间来提前实施避障行动。Tan等
[16]和Chen等
[17-18]提出了一种速度障碍法,利用相对速度的动态调整避开移动的点障碍。文献[
19]提出了一种类似细菌趋化行为,实现了移动机器人在密集障碍物区域运动位姿的灵活调整。
受到上述研究成果的启发,本文基于细菌旋转避障策略的生物学原理
[20],通过构造类似于圆网格轨迹单元的方形网格轨迹单元(Square Grid Trajectory Cell, SGTC),实施对各类障碍的动态规避,实现针对划定水域自主常态化巡航的无人艇集群行动。本文模拟了真实场景,建立了带各类障碍的水域方格网络和雷达感知态势,确保算法的工程应用性;设计了基于细菌旋转避障策略的动态避障算法,实现对各类障碍的完美规避;在仿真建模中,引入环境迷雾、目标选取、换班补给、艇数动态调整机制,实现对划定水域的常态化巡航警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