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胁评估模型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研究也有一些进展,文献[
9-
10]提出了各自的解决方案,针对空战过程中多时刻态势信息,提出基于变权理论的态势权重解析方法,并结合基于正态累积分布生成时间序列权重的算法,解决了属性参数与权值动态匹配的问题,具备可行性和有效性。
综合前人的研究,威胁评估模型主要模拟3方面的功能:确定哪些目标具有威胁;评估对哪些威胁目标具有交战能力;对威胁目标进行优先级排序,作为火力优化分配的输入。
仿真系统采用不同的方法判定敌战术弹道导弹、作战飞机、巡航导弹是否具有威胁性。对于战术弹道导弹,如果我方保护资产处于敌导弹预测弹着点为中心的毁伤区域内,则判定敌导弹为威胁目标。如图4所示,弹道导弹毁伤区域用一个长方形表示,其长宽由用户设定。对于同一优先级水平的战术弹道导弹,根据预测的导弹着地时间进行排序。导弹着地时间越早的紧急目标,优先级越高。
图4 敌战术弹道导弹威胁判定Fig.4 Enemy tactical ballistic missile threat determination |
对于作战飞机及巡航导弹,上级指令拦截的目标航迹直接认定为威胁目标;否则,通过用户设定的威胁距离致命距离两个参数来评估目标是否具有威胁。如图5所示,目标具有威胁需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图5 敌作战飞机威胁判定Fig.5 Enemy aircraft threat determination |
② 目标航路最近点到我方资产的地面距离小于致命距离。
航路最近点假设目标保持当前状态飞行,目标航路上距离我方保护资产最近的点。一旦目标越过并驶离航路最近点,将不再视为威胁。
如果目标已经进入致命距离范围,通过目标到我方保护资产的距离远近来比较威胁程度高低。定义威胁距离比=目标和资产地面距离/致命距离,威胁距离比越小,则威胁程度越高。如果目标在致命距离范围外,威胁距离范围内,通过预测的目标进入致命距离范围时间比较威胁程度高低,进入时间越早,威胁程度越高。
本文仿真系统中,用户可设置目标拦截评估距离、资产最小允许距离2个参数,用于触发目标拦截相关动作。如果威胁目标航迹进入拦截评估距离范围,则触发目标拦截点预测;如果预测拦截点在我方保护资产最小允许距离范围内,则判定威胁目标需拦截。
①武器攻击包线约束:最大高度、最小高度、最大距离、最小距离、最大拦截距离。预测拦截点需要在拦截武器攻击包线内,才具备可拦截性。
②传感器约束:视场范围、最大探测距离。如果拦截武器飞行过程中需要目标航迹,则目标需在提供目标航迹传感器视场范围、最大探测距离范围内,才具有可拦截性。
③角度约束:拦截武器的最大俯仰角、最小俯仰角、最大方位角、最小方位角。预测拦截点需要在拦截武器角度约束内,才具有可拦截性。
④拦截点约束:拦截时目标速度和拦截武器速度夹角、相对速度。拦截时需满足相对速度、夹角要求,才具有可拦截性。
⑤主动导引头照射角约束:主动导引头开机时刻,目标相对拦截武器位置矢量与预测拦截点相对拦截武器位置矢量的夹角。用来评估主动导引头开机后,是否能一直捕获目标。
⑥杀伤概率约束:用户定义杀伤概率门限。根据拦截武器性能参数以及预测的拦截点,计算此次拦截杀伤概率。若杀伤概率高于用户设定门限,才具有可拦截性。
⑦传感器资源约束:包括占空比、系统占用率等传感器资源。若为本次拦截提供交战支持的传感器资源不足,则不具可拦截性。
⑧地形遮挡:在交班前,传感器需要能够跟踪目标,将控制指令/目标航迹等传输给拦截武器,如果被地形遮挡,则不具可拦截性。
本文仿真系统假设拦截武器以直线匀速飞行或按照飞行表飞行;敌导弹按照既定弹道及速度飞行,敌作战飞机按照直线匀速飞行、或按照飞行表飞行。飞行表由用户提供,定义到达空间某位置所需飞行时间、到达该位置时的航向角及速度矢量等参数。不同类型武器装备具有不同飞行表,同一类型拦截武器可针对不同类型目标设置不同的飞行表。
拦截点计算方法:从探测到导弹的时刻t0开始,首先,以Δ0秒为迭代单元不断步进(Δ0初始值可设1秒),计算在第i步,导弹在ti=t0+iΔ0时刻的位置P(ti),计算拦截武器及导弹到达P(ti)的时间差Δt。如果Δt大于Δ0(Vin+Vtm)/Vin,则继续以Δ0迭代推进,式中,Vin为拦截武器速度,Vtm为弹道导弹速度;否则,重新以ti-1为起始时刻,以原始迭代单元的一半,Δ0/2秒为迭代单元推进。重复以上过程,直到某tn时刻,拦截武器及导弹到达位置P(tn)的时间差Δt小于用户设定拦截误差门限ΔT(系统默认值为0.15 s),则拦截时间为tn,拦截点位置为P(tn)。
整个拦截过程需满足武器攻击包线、传感器等约束,否则,不具可拦截性。同时,考虑了武器发射平台的初始速度、发射准备时间、拦截武器最大飞行时间等因素对拦截时间及拦截点的计算的影响。
仿真系统提供两种威胁排序方法:基于资产威胁排序;基于资产及目标交战优先级威胁排序方法。
①基于资产威胁排序:基于资产威胁排序是一种多层次分类排序的方法。如表1所示,第一层排序,设定6种威胁类型,将目标按照威胁类型归类。第一栏由上到下,各类型目标威胁程度依次递减。属于同一种威胁类型的目标,根据下一层排序中相应评估指标进行分类及排序。
表1 多层次分类排序方法Tab.1 Multi-level classification method |
第一层 | 第二层 | 第三层 | 第四层 |
威胁自 身导弹 | 弹着地 时间 | | |
上级命令 拦截导弹 | 接收任务 命令时间 | | |
上级命令 拦截飞机 | 接收任务 命令时间 | | |
| 战术导 弹威胁 | 弹着地 时间 | |
对我方保护 资产构成威胁 | 作战飞机 威胁 | 致命距离 范围内 | 威胁距 离比 |
| | 致命距离 范围外 | 进入致命 范围时间 |
导弹防御 区威胁 | 导弹防御 区优先级 | 弹着地 时间 | |
飞机防御 区威胁 | 与我方资 产的距离 | | |
对平台自身构成威胁的敌战术弹道导弹具有最高优先级,按照预测着地时间先后排序,撞地时间越早优先级越高。对于上级命令拦截的敌战术导弹,按照接收到任务命令时间先后来排序,以体现上级指挥官对敌目标优先级排序、作战意图,接收任务命令时间越早优先级越高。同理,对于上级命令拦截的敌作战飞机,包括战斗机、轰炸机等,也按照接收到命令时间先后排序。
对平台所辖资产构成威胁的目标,首先,按照我方资产高、中、低3个保护优先等级,将威胁目标分为相应3个拦截优先级水平;其次,同一优先级水平中,战术弹道导弹目标优先级高于作战飞机目标。如果有多枚导弹,按照预测着地时间先后排序。如果有多架敌作战飞机,位于致命距离范围内目标优先级高于该距离范围外目标;致命距离范围内目标按照相对我方保护资产距离排序,距离越近,优先级越高;致命距离范围外目标按照进入该距离范围预测时间前后排序,越早进入优先级越高。
不对我方任何资产构成威胁,但弹着点落入平台导弹防御区的敌战术弹道导弹,首先,根据各弹道防御区优先级排序,其次,落入同一优先级导弹防御区的导弹,按照着地时间先后排序,着地时间越早优先级越高。不对我方任何资产构成威胁,但进入我方飞机防御区/地空导弹交战区的敌作战飞机,根据距离我方资产排序,越近优先级越高。
②基于资产及目标交战优先级威胁排序:基于资产及目标交战优先级威胁排序方法,在资产威胁排序方法的基础上,增加目标交战优先级这一评估指标。在使用弹着地时间、接收任务命令时间、威胁距离比、致命距离范围进入时间评估指标进行威胁排序前,首先使用目标交战优先级排序。
目标交战优先级的定义,需综合考虑威胁目标类型、目标情报数据质量。同一目标类型,目标情报数据质量越高,则交战优先级越高。目标情报数据质量由情报收集分析中心实体提供,经过情报侦察数据融合处理。
按目标交战优先级由高到低,定义了H++、H+、H、M、L+、L-、DS 7个优先级类别。H++为特殊优先级类别,在所有情况下,该类别威胁目标具有最高优先级。H+优先级类别,如果目标在平台及所辖资产威胁距离范围内,具有最高优先级。H、M、L+ 3类优先级,致命距离范围内、外目标各自按H、M、L+类别排序;但是,致命距离范围内H、M、L+类目标优先级高于致命距离范围外H、M、L+类目标。L-优先级,交战最低优先级类别。DS优先级代表不可交战目标类别,用来对极低价值目标或非战斗装备进行交战限制。
对于火力分配模型相关的研究,文献[
11]为求解远程火力打击方案优化问题,设计一种基于剪枝的改进遗传算法,文献[
12]对小精灵无人机作战运用进行了分析,建立了蓝军小精灵无人机火力分配模型,以最大化目标毁伤为目标函数,使用蜂群算法进行了求解,为研究蓝军作战问题提供参考。
本文系统采用的火力分配模型,根据威胁排序结果,选择高威胁等级目标分配给从属作战单元进行拦截。根据用户设置的火力优先级评估方法,按照目标威胁等级由高到低的选择顺序,将威胁目标分配给最优从属作战力量的最优拦截武器。用户可为各类型作战单元设置一次可分配最大目标数。
如表2所示,系统目前提供的火力分配优先级评估指标包括拦截方式、拦截时间、拦截发射时间、拦截武器飞行时间、杀伤概率、拦截武器类型、雷达照射支持、弹药库存量、射击机会等。用户可为这些评估指标设置优先级和门限值。若多个火力单元满足同一优先级评估指标门限值要求,则可通过次级指标进行火力单元优先级排序。
表2 火力优先级评估指标Tab.2 Fire priority evaluation metrics |
评估指标 | 指标说明 |
拦截方式 | 包括地面拦截优先,空中拦截优先2种 |
拦截时间 | 包括最早拦截时间、最晚拦截时间优先2种 |
发射时间 | 包括最早发射时间、最晚发射时间优先2种 |
飞行时间 | 最快拦截武器优先 |
杀伤概率 | 包括最高默认杀伤概率、最高实际杀伤概率两种。实际杀伤概率根据预测拦截点,查询杀伤概率表获得 |
武器优先级 | 为拦截武器定义优先级,火力单元按其所使用的拦截武器的优先级进行排序 |
雷达照 射支持 | 具有雷达照射支持的火力单元优先 |
弹药库存量 | 包括高弹药库存、低弹药库存优先2种 |
武器更换 | 拦截同一目标,需更替使用拦截武器 |
火力分配模型可选择的作战力量主要包括地面防空反导系统,各型防空作战飞机等;下级指挥所及其所辖作战力量作为整体参与目标分配,所分配到的目标由该指挥所进一步分配给从属作战力量。相较于下级指挥所,目标优先分配给指挥所直属防空反导力量或防空作战飞机。
仿真系统在选择最优拦截武器时,首先,需检查拦截可行性;其次,对于地空拦截武器,拦截前提是敌作战飞机航迹需进入其交战区或责任区,敌弹道导弹预测弹着点需落入地空拦截武器关联的导弹防御区;对于防空作战飞机,拦截前提是威胁目标航迹需进入其交战区或责任区,还需考虑载油量是否足以支撑完成拦截任务。
仿真系统允许将同一个威胁目标分配给多个地导发射单元。发射单元数量依据威胁目标类型设定,根据数量依次选择拦截该威胁目标的最优、次优等发射单元。对于防空作战飞机,威胁目标会首先分配给长机;其次,以威胁目标为中心,将用户设定编组距离内,且满足相对速度和航向角度约束的威胁目标作为目标组,然后,根据火力优先级评估方法,选择一组作战飞机前去拦截该目标组。拦截战机编队数量与目标组数量成正比,比值由用户设定。如果拦截飞机距拦截点比较远,到达拦截点所需时间很长,用户可选择是否允许地导系统在拦截飞机飞行过程中伺机拦截威胁目标。
文献[
13]针对机动作战任务过程中,有限资源处置中出现冲突的问题,从概念逻辑出发,在约束条件下,构建了合理的资源冲突消解数学模型,结合实际,提出了不同的冲突消解求解策略,并利用实例分析求解,最终找到最优的模型解策略,为应用提供了参考借鉴。
本系统指控节点基于从属作战力量的交战报告进行冲突消解。各类作战实体,包括地面防空反导系统、作战飞机等,在执行武器分配、跟踪锁定目标、准备发射导弹、发射导弹等动作后,都会向上级指控节点发送报告,该类报告统称为交战报告。交战报告包含发送报告平台、交战动作类型、拦截目标、拦截武器类型、武器发射准备时间、武器发射时间、杀伤概率、拦截时间等信息。当2个以上从属作战实体都准备与同一个威胁目标交战时,需要进行冲突消解。
1)首战优先:第一个向上级指挥官报告准备与该威胁目标交战的作战单元优先,指挥官一旦收到后续针对该目标的交战报告,即向消息源作战单元发送停止交战命令。
2)最早拦截优先:具有最早拦截能力的作战单元优先。
3)高杀伤概率优先:根据拦截武器类型、到威胁目标距离,威胁目标离轴方位俯仰角等参数,计算杀伤概率。杀伤概率高的作战单元优先。
4)多层次优先级排序:和火力分配使用相同的一组优先级评估指标,用户可为这些评估指标设置优先级和门限值。优先级高的作战单元优先。若多个作战单元满足同一优先级评估指标门限值要求,则可通过次级指标进行作战单元之间的冲突消解。
处于同一协同交战编组且相互之间信息连通的地导作战单元,可以不通过上级指控节点,自行进行冲突消解。同一协同交战编组的所有地导作战单元,使用优先级设置和门限值相同的一组优先级评估指标,各自进行多层次优先级排序,然后交换交战优先级数据,优先级最高者执行交战,优先级低者自行停止交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