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装是自然界长期进化出的自我防御机制
[1],动物通过改变自身生理特征来适应周围环境变化,从而更好地隐藏自己。军事上常用的伪装手段有可见光伪装和红外伪装,前者通过颜色、纹理等改变目标表面光学特征
[2],后者通过改变自身发射率或表面辐射温度
[3],最终实现目标与周围背景融合,给战场中目标定位与检测带来巨大挑战。伪装目标检测是利用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发现隐藏在背景中的目标
[4],这类目标通常与背景环境有较高的相似性
[5],常规侦察手段难以有效发现,伪装目标检测作为一项重要的军事应用技术一直受到各军事强国的广泛关注。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伪装目标检测会受到不同光照的影响
[6]。低光照下图像普遍存在噪声影响、颜色失真和低对比度等问题
[7],导致图像特征提取困难,从而降低伪装目标的检测精度。低光照下伪装目标检测的难点主要有以下三点:(1)伪装手段多元化,现代战场中目标通常具有可见光、红外双波段伪装效果,伪装目标检测难度大大提升;(2)低光照环境下可见光图像质量退化、细节严重丢失,目标与背景融合程度加深,现有传统检测方法性能退化明显;(3)单模图像所含的特征信息有限,低光照下可见光图像亮度、纹理等视觉特征难以全面体现,且位置信息模糊,其红外图像位置信息相较明显,但纹理信息匮乏。因此,本文采用多模态融合方法检测伪装目标。
传统目标检测算法如方向梯度直方图(histogram of oriented gradients, HOG)、尺度不变特征变换匹配算法(scale invariant feature transform, SIFT),都需要人工设计特征,在伪装目标与背景融合度较高、光照条件不好的条件下,其泛化能力较差,很难适应复杂场景下的任务需求。随着深度学习的发展,深度神经网络给伪装目标检测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手段。吴涛等
[8]通过改进YOLOv3残差级联方式、添加注意力机制等方法进行伪装目标检测;刘珩等
[9]提出了一种基于Transformer的目标检测方法,通过图像处理与多头自注意力机制相结合,实现了迷彩伪装目标检测;王向伟团队
[10]提出一种基于多检测层与自适应权重的伪装目标检测算法(MAH-YOLOv5),通过增加小目标检测层、添加注意力机制,实现了对伪装目标的检测,然而,该算法未经实测数据验证,且仅考虑了正常光照环境的伪装目标检测。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算法依靠神经网络强大的特征提取能力和融合处理能力,有效提升了伪装目标的检测精度和实用性,但绝大部分算法仅考虑了正常光照下的伪装目标检测,这限制了伪装目标检测算法的应用范围。
为此,研究人员考虑利用伪装目标的其他波段信息,通过多源数据融合丰富目标的有效特征信息。DeeptiYadav等人
[11]提出一种将高光谱和激光雷达数据决策级融合的目标检测模型,可成功检测伪装目标;Rohan Putatunda等人
[12]基于YOLOv5算法构建可见光图(RGB)与深度图(depth)融合的目标检测算法,该算法能有效将伪装目标与背景区分开,但其在检测过程中仅利用了目标形状边缘等信息,信息利用效率低;Pucheng Zhou等人
[13]融合可见光图像与红外偏振信息,利用伪彩色映射和模糊c均值聚类技术检测草地环境的伪装目标,但该方法仅考虑了正常光照下的草地环境;蒋一纯等
[14]利用图像退化模型将红外波段图像信息引入可见光的R、G、B通道中,在增强可见光图像细节的同时,补充目标的红外信息,并且能有效抑制光照、烟雾等干扰。可见,通过将不同数据源信息融合,能充分发掘异源数据优势,提升伪装目标检测效果。但在低光照环境下,可见光波段的退化会对融合检测过程造成负面影响。
基于以上研究分析,在低光照环境下,伪装目标检测由于单波段信息含量不足以及常规多源信息融合方法不具备普适性,最终导致检测精度低、漏检率大等问题。为此,本文构建了一种以目标检测任务为引导的特征级融合网络。主要贡献如下:
(1)提出了一种用于低光照环境的多模态伪装目标智能检测算法。与现有可见光-红外图像融合方法相比,本文方法以目标检测任务为引导,能有效指导融合图像包含目标检测所需特征,并通过残差密集连接实现图像不同层信息叠加,提升目标在原始信息中的显著程度,实现了低光条件下伪装目标的有效检测。如图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