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会刊     军事装备类重点期刊
智能无人作战

基于DoDAF的无人化作战概念体系化描述方法研究*

  • 李玉豪 1 ,
  • 杜波 1, 2, ,
  • 刘元意 1
展开
  • 1 武警工程大学乌鲁木齐校区,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9
  • 2 反恐指挥信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警工程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78
杜 波(1984—),男,硕士,教授。

李玉豪(1994—),男,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作战概念体系设计。

Copy editor: 张培培

收稿日期: 2024-09-23

  修回日期: 2024-10-23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5-28

基金资助

*武警部队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对象创新研究项目(ZZKY20222306)

全军军事理论科研计划重点项目

Unmanned combat concept based on DoDAF research on systematic description method

  • LI Yuhao 1 ,
  • DU Bo 1, 2, ,
  • LIU Yuanyi 1
Expand
  • 1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PAP Urumqi Campus, Urumqi 830049, China
  • 2 Key Laboratory of Counter-Terrorism Command & Information Engineering(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PAP), Ministry of Education, Xi’an 710078, China

Received date: 2024-09-23

  Revised date: 2024-10-23

  Online published: 2025-05-28

摘要

针对无人作战概念描述中存在的构成要素、映射关系阐释不清,结构化、体系化描述理论方法缺失等问题,依托美国国防部体系结构框架(Department of Defense Architecture Framework,DoDAF),提出基于DoDAF的无人化作战概念体系化描述方法,系统阐述无人作战概念构成要素及要素间耦合机制,构建面向某夺控行动的无人作战概念体系结构框架。该基于典型要素的分解建模方法为作战概念开发与推演验证、作战能力需求挖掘、作战系统设计提供借鉴。

本文引用格式

李玉豪 , 杜波 , 刘元意 . 基于DoDAF的无人化作战概念体系化描述方法研究*[J]. 指挥控制与仿真, 2025 , 47(3) : 12 -21 . DOI: 10.3969/j.issn.1673-3819.2025.03.002

Abstract

In response to the unclear explanation of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and mapping relationships in the description of unmanned combat concepts, as well as the lack of structured and systematic description theory methods, a systematic description method for unmanned combat concepts based on the Department of Defense Architecture Framework (DoDAF) is proposed, which systematically explains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of unmanned combat concept and the mapp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constituent elements, building a conceptual architecture framework for unmanned combat targeting a certain capture and control operation relies on this method. The decomposition modeling method based on typical elements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deduction verification of combat concepts, mining of combat capability requirements, and design of combat systems.

当今时代正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变革阶段,智能化浪潮蓬勃兴起,颠覆性技术呈现井喷式发展,大国博弈加剧,局部冲突不断,加速了作战模式和作战形态的发展。无人化作战作为一种新兴作战形态,近年来,在俄乌、巴以、黎以等地区和局部冲突中频繁运用,在情报支援、态势感知、精确打击、末端制导、中继通信等诸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1]
作战概念的解构与建构是军事理论创新的核心内容[2],是指导战争实践、引领技术优势向战场优势转化的重要支撑,也是窥破战争迷雾、探索战争演进规律的有效途径。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无人化战争形态日新月异,作战力量编成、作战信息流转、作战环境变化随机多样的背景下,传统宏观抽象概括式的作战概念描述方法[3]在无人作战概念描述方面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难以有效厘清作战概念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不利于作战概念的逻辑分析和推演验证[4];二是缺少对作战概念统一的结构化、体系化描述理论方法和工具,不利于基于无人化作战概念的科学论证、战争设计和泛化应用。
为此,基于DoDAF体系结构框架,本文提出一种无人化作战概念体系化描述方法,系统阐述无人作战概念结构逻辑,设计面向某夺控作战的无人化作战概念体系结构框架,为深入挖掘无人作战能力需求、科学设计作战系统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支撑。

1 无人化作战概念研究现状

“作战概念”一词最早由美军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5],美军一直秉持“概念驱动”的理念,相继提出“空海一体战”“网络中心战”“多域作战”等新作战概念[6-8],引领军队的建设发展,确保了其世界第一军事霸主地位。而我军对作战概念领域的研究开展时间相对较短,目前,缺少对“作战概念”这一名词的权威描述。随着世界新军事革命浪潮的加速演进,作战概念在设计未来战争、引领军事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越来越被世界各国所重视,各国军队加速对作战概念的开发和设计。作战概念的描述是作战概念开发设计的关键环节,逻辑清晰、结构合理的描述能够更好地发挥作战概念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目前,关于作战概念的描述多采用传统的方式,文字叙述较多,逻辑结构不清晰,工程化描述方法缺乏[9],无法很好地发挥作战概念的指导作用。
无人化作战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越南战争,越战中,美军首次应用无人机担负战场侦察任务,开创了无人化作战的先河[10]。随后的几十年间,以无人机为代表的一系列无人装备广泛参与阿富汗、伊拉克、纳卡、俄乌、巴以、黎以等地区或局部冲突,无人装备在侦察情报、感知预警、火力打击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1]。然而,目前世界各国关于无人化作战概念的描述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存在描述比较宏观抽象,对作战概念的构成要素、映射关系阐释不清等问题。
在新的无人化作战概念思想影响下,各国军队积极探索无人化作战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提出了一系列无人化作战概念的“子概念”,针对无人化作战的典型战法、作战样式概念和型号技术创新等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如美军在无人化作战概念思想影响下,相继提出分布式空中作战概念[12]、无人机蜂群作战概念[13]等,并带动了一大批相关武器装备、系统平台和军事技术的发展,如在分布式空中作战概念影响下提出的XQ-58A“女武神”无人机项目[14],在无人机蜂群作战概念影响下提出的“低成本无人机蜂群技术”(LOCUST)项目[15],体现了作战概念对军事发展的牵引作用。然而,针对这些“子概念”的描述也存在不够形象直观和结构化、体系化描述理论方法缺失等问题。

2 基于DoDAF的无人化作战概念体系化描述方法

2.1 作战概念描述的体系结构框架分析

体系结构框架(architecture framework,AF)是建立体系结构的基本方法。目前,对相关概念进行体系化描述的主要方法是依托成熟的体系结构框架工具进行。
当前,常见的体系结构框架包括美国国防部体系结构框架(DoDAF)、扎克曼结构框架(Zachman)、联邦企业架构框架(federal enterprise architecture framework,FEAF)、开放群组架构框架(the open group architecture framework,TOGAF)等,几种体系结构框架的比较如表1所示。
表1 几种体系结构框架的比较

Tab.1 Comparison of several architectural frameworks

体系结构
框架名称
DoDAF Zachman FEAF TOGAF
开发部门 美国国防部 John Zachman 美国联邦政府 The Open Group
优点 使用结构化模型,适用于复杂和大规模系统集成,在军事、航空航天等领域表现突出 使用结构化方法,通用性强 标准化架构工具,适合政府和政策执行场景 架构开发方法模块化,具有全面性和灵活性,适用于大型跨国公司和复杂架构管理
局限性 应用场景较局限,通常用于军事领域,适用于高安全性和高可靠性需求的情况 整体相对简单,通常要和其他框架结合使用 主要应用于政府和公共部门,其他领域应用较局限,灵活性较低 理论相对复杂,小型部门、单位和企业可能难以利用其全部功能
无人化作战概念的体系化描述内容丰富、结构复杂,且作战概念的描述属于军事范畴。通过几种体系结构框架的比较可知,DoDAF在描述复杂系统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且在军事领域应用广泛,因此本文应用DoDAF进行无人化作战概念的体系化描述。

2.2 体系化描述方法基本步骤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DoDAF的无人化作战概念体系化描述方法,体系化、结构化地描述了无人化作战概念,其基本步骤如下:
Step1:典型要素分解。将无人化作战概念分解成概要信息Factor1、无人化作战环境Factor2、无人化作战对象Factor3等几个典型要素,将典型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结构化表示;
Step2:映射模型选取。按照对应的原则,结合典型要素相互关系,将分解的典型要素与DoDAF的视图、模型相对应(包含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一等几种关系),构建典型要素与视图、模型的映射关系;
Step3:总体框架构建。依据典型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和对应的视图、模型,构建无人化作战概念总体框架;
Step4:典型要素分解建模。基于构建的总体框架和典型要素与视图模型的映射关系,完成典型要素概念分解建模;
Step5:完成无人化作战概念的体系化描述。

3 面向某夺控行动的无人作战概念体系化描述

运用上述方法,本文将面向某夺控行动的无人作战概念解构为8类典型要素、4类视图、10个概念模型,对无人作战概念进行体系化描述。

3.1 无人化作战概念的典型要素分解

为了体系化、结构化地描述面向某夺控行动的无人化作战概念,本文在深入分析无人化作战概念的基础上将无人化作战概念分解为概要信息、无人化作战环境、无人化作战对象、无人化作战目标、无人化作战编成、无人化作战活动、无人化作战方式、无人化作战装备等典型要素,分解的典型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面向某夺控行动的无人化作战概念典型要素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Fig.1 Typical elements and their interrelationships of unmanned combat concept for a certain capture operation

面向某夺控行动的无人化作战概念中各典型要素的含义描述如表2所示。
表2 面向某夺控行动的无人化作战概念典型要素含义描述

Tab.2 Description of typical elements and meanings of unmanned warfare concept for a certain takeover operation

序号 典型要素 要素含义描述
1 概要信息 它是面向某夺控行动的无人化作战概念的整体概要描述,总结了在夺控行动中无人化作战概念包括无人化作战环境、作战对象等典型要素的概要信息。
2 无人化作战环境 它是指在夺控行动的无人化作战过程中战场上具有各种特征的各类环境要素的集合,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电磁环境等。
3 无人化作战对象 它是指在夺控行动的无人化作战过程中面对的敌人和目标,不同规模力量和装备的作战对象,会对无人化作战方式和作战编成等产生影响。
4 无人化作战目标 它是在夺控行动的无人化作战中应达到的目标或实现的目的,作战目标的不同会对无人化作战编成、作战活动、作战装备等产生影响。
5 无人化作战方式 它是部队在面向夺控行动的无人化作战过程中具体运用的战斗方法,作战方式应注重扬长避短,瞄准敌方短板和弱项的同时,注重发挥己方的优势。
6 无人化作战活动 它是部队在面向夺控行动的无人化作战中为了实现作战目标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7 无人化作战编成 它是在夺控行动的无人化作战中根据作战目标、敌情、地形等的要求,对参战力量进行编成的行为,现代战争的作战编成应遵循扁平化的要求,注重作战编成时各参战力量的组织关系。
8 无人化作战装备 它是在夺控行动的无人化作战中支撑作战编成、作战活动等要素的物质基础,运用无人化作战装备时应注意体系化联合运用,充分发挥作战装备系统中每个子系统的效能,形成合力,达到“1+1>2”的效果。

3.2 无人化作战概念的视图选取与模型映射

本文将面向某夺控行动的无人化作战概念分解为8类典型要素,并对典型要素相互关系及各要素含义进行了阐释。基于DoDAF对无人化作战概念进行体系化描述是结合DoDAF的8个视图、52个模型,按照映射规则,构建典型要素与相关视图、模型的映射关系。本文在详细分析无人化作战概念典型要素内容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模型。DoDAF的8个视图、52个模型如表3所示,面向某夺控行动的无人化作战概念映射模型选取如表4所示。
表3 DoDAF视图

Tab.3 DoDAF view

全景视图 数据与信息视图 标准视图 项目视图
AV-1:概要信息 DIV-1:概念数据模型 StdV-1:标准概览 PV-1:项目组合关系
AV-2:综合字典 DIV-2:逻辑数据模型 StdV-2:标准预测 PV-2:项目时间进度表
DIV-3:物理数据模型 PV-3:项目-能力映射
作战视图 能力视图 服务视图 系统视图
OV-1:高级作战概念图 CV-1:构想 SvcV-1:服务环境描述 SV-1:系统接口描述
OV-2:作战资源流描述 CV-2:能力分类 SvcV-2:服务资源流描述 SV-2:系统资源流描述
OV-3:作战资源流矩阵 CV-3:能力阶段规则 SvcV-3a:系统-服务矩阵 SV-3:系统-系统矩阵
OV-4:组织关系图 CV-4:能力依赖 SvcV-3b:服务-服务矩阵 SV-4:系统功能描述
OV-5a:作战活动分解树 CV-5:能力-组织开发映射 SvcV-4:服务功能描述 SV-5a:作战活动-系统功能追踪矩阵
OV-5b:作战活动模型 CV-6:能力-作战活动映射 SvcV-5:作战活动-服务追踪矩阵 SV-5b:作战活动-系统追踪矩阵
OV-6a:作战规则模型 CV-7:能力-服务映射 SvcV-6:服务资源流矩阵 SV-6:系统资源流矩阵
OV-6b:状态转移描述 SvcV-7:服务度量矩阵 SV-7:系统指标矩阵
OV-6c:事件跟踪描述 SvcV-8:服务演化描述 SV-8:系统演进描述
SvcV-10a:服务规则模型 SV-9:系统技术与技能预测
SvcV-10b:服务状态转移描述 SV-10a:系统规则模型
SvcV-10c:服务事件跟踪描述 SV-10b:系统状态转移描述
SV-10c:系统事件跟踪描述
表4 面向某夺控行动的无人化作战概念映射模型选取

Tab.4 Selection of unmanned combat concept mapping model for a certain capture operation

序号 典型要素 映射模型 模型表现内容
1 概要信息 AV-1 它总结面向某夺控行动的无人化作战概念中包含的作战环境、作战对象、作战目标等典型要素的概要信息。
2 无人化作战环境 OV-1 它采取图文结合的形式,描述夺控行动中无人化作战时战场的主要环境特征。
3 无人化作战对象 OV-1 它采取图文结合的形式,描述夺控行动中无人化作战对象的主要装备、兵力编成等。
4 无人化作战方式 OV-1 它采取图文结合的形式,描述我方为实现作战目标可能采取的作战方式。
5 无人化作战目标 CV-1 它采用能力构想模型,明确面向某夺控行动的无人化作战概念中,为达到预期作战目标应具备的能力。
5 无人化作战目标 CV-2 它采用能力分类模型,将CV-1模型中明确的能力进行分解,达到深入分析的目的。
6 无人化作战编成 OV-4 它采用组织关系图模型,描述作战概念中各参战力量的组织指挥关系。
6 无人化作战编成 OV-2 它采用作战资源流描述模型,描述了各作战编成之间人员、信息、物资等作战资源的流向。
6 无人化作战编成 OV-3 它采用作战资源流矩阵模型,使用表和文字描述的方式,详细描述了产生、消耗的作战资源。
7 无人化作战活动 OV-5b 它采用作战活动模型,描述作战概念中各作战活动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7 无人化作战活动 OV-6b 它采用状态转移描述模型,描述作战行动中作战状态的转移。
8 无人化作战装备 SV-4 它采用系统功能描述模型,将作战装备的功能分解、细化。

3.3 总体框架构建

本文依据典型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和对应的视图、模型,构建面向某夺控行动的无人化作战概念总体框架。面向某夺控行动的无人化作战概念总体框架如图2所示。
图2 面向某夺控行动的无人化作战概念总体框架

Fig.2 Overall framework of unmanned combat concept for a certain capture operation

3.4 典型要素分解建模

本文基于构建的总体框架、典型要素与视图模型的映射关系,完成典型要素概念分解建模。

3.4.1 全景视图模型构建

本文采用全景视图中的概要信息模型(AV-1)构建面向某夺控行动的无人化作战概念概要信息模型,模型描述了面向某夺控行动的无人化作战概念中的作战环境、作战对象、作战目标、作战编成等典型要素的概要信息。作者将无人化作战概念分解出的典型要素归纳要点并以文字的形式进行了描述,对各典型要素的基本内容进行了明确。AV-1模型如表5所示。
表5 面向某夺控行动的无人化作战概念概要信息模型(AV-1)

Tab.5 Overview information model of unmanned combat concept for a certain capture operation (AV-1)

序号 要素 基本内容
1 作战环境 以某岛屿内主要政治、经济、民生目标及其周围环境为主要作战环境,作战环境以居民地和城市作战环境为主。
2 作战对象 残存在主要政治、经济、民生目标内部及周边的敌人。
3 作战方式 采取无人部队与地面部队协同作战的方式,无人部队首先进行侦察与定点火力打击、清除,在威胁被清除或大大降低时,无人部队再指引地面部队对主要政治、经济、民生目标进行夺控、占领,稳定局势。
4 作战目标 在大部队肃清某岛屿外围防御火力后,控制某岛屿内主要政治、经济、民生目标,清除残存在主要目标建筑内的敌人,控制稳定局势。
5 作战编成 主要作战编成由无人分队和地面分队两部分组成。
6 作战活动 作战活动主要包括侦察、火力打击、指引、通信、占领等行动。
7 作战装备 作战装备包括无人机、无人车、地面部队装备等。

3.4.2 作战视图模型构建

本文采用作战视图中的高级作战概念图模型(OV-1)构建面向某夺控行动的无人化作战概念高级作战概念图模型,模型描述了面向某夺控行动的无人化作战概念中的作战环境、作战对象、作战方式等典型要素。如图3所示。作战环境以某岛屿内重要政治、经济、民生目标及其周围地形包括残存敌人构筑的阵地为主,作战对象为残存在主要目标内部及周边的敌人,作战方式按照“无人在前,有人在后,层层推进”的战法,由无人部队首先进行情报侦察与火力打击,消灭或削弱残存敌人的力量,待敌方威胁减弱,符合我地面部队出动条件时,由地面指挥所统一指挥地面部队配合无人部队实施夺控占领行动。
图3 高级作战概念图(OV-1)

Fig.3 Advanced operational concept map (OV-1)

本文采用作战视图中的组织关系图模型(OV-4)描述面向某夺控行动的无人化作战概念中各作战力量的编成及相互关系,如图4所示。作战编成分为侦察预警、指挥控制、火力打击、信息支援等4个系统及各自配属的作战单元。
图4 组织关系图模型(OV-4)

Fig.4 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 diagram model (OV-4)

本文采用作战视图中的作战资源流描述模型(OV-2)来描述各作战编成之间信息、物资等作战资源的流动,指挥控制中心通过通信保障部门向无人部队和地面部队下达作战命令,此时,信息资源从指挥控制中心流向通信保障部门再流向无人、地面部队,作战部队收到作战命令后一边执行命令,一边将实时战况回传至指挥控制中心,此时,信息资源按照相反的顺序回流。在战斗过程中,当作战部队弹药等作战物资不足时,通过通信部门联系指控中心请求物资支援,指控中心向地面保障部门下达命令,保障部门通过车辆运输、空投运输等方式将弹药、装备等作战物资运送到作战部队,体现了物资资源的流动,通过作战资源流模型具象地描述了典型要素中的各作战编成及在作战活动中作战编成间各作战资源的流动,如图5所示。
图5 作战资源流描述模型(OV-2)

Fig.5 Operational resource flow description model (OV-2)

本文采用作战视图中的作战资源流矩阵模型(OV-3),以表格和文字的形式,描述了产生、消耗的作战资源以及作战资源的流向。这是对作战资源流描述模型的完善和补充,二者共同描述了无人化作战概念体系结构框架下作战编成之间信息、物资等作战资源的流动。如表6所示。
表6 作战资源流矩阵模型(OV-3)

Tab.6 Operational resource flow matrix model (OV-3)

序号 信息起点 信息目的地 信息类型 信息内容
1 无人侦察机群 地面指挥控制中心 战场态势信息 战场实时图像、战场目标情况等
2 地面指挥控制中心 无人机侦察机群 飞行状态控制指令 侦察位置、目标锁定等
3 地面指挥控制中心 无人机攻击机群 攻击指令 目标位置、类型、攻击指令等
4 无人攻击机群 地面指挥控制中心 目标毁伤信息 目标毁伤信息、图像回传
5 地面指挥控制中心 地面部队 占领指令 占领重要目标
6 地面保障部队 无人、地面部队 物资保障 武器装备等物资保障
本文采用作战视图中的作战活动模型(OV-5b)描述面向某夺控行动的无人化作战概念中各作战活动及相互关系。其首先由包含无人机、无人车在内的无人部队前出侦察敌方在重要目标内部及周边的防御部署,将情报回传指控中心,指控中心根据情报,结合敌方防御部署,下达作战命令,无人和地面部队协同作战,消灭敌人,完成夺控任务,随后将敌我毁伤信息回传,通过作战活动模型将面向某夺控行动的无人化作战概念体系结构框架中作战活动的内容及各作战活动之间的关系结构化地表示出来,如图6所示。
图6 作战活动模型(OV-5b)

Fig.6 Operational activity model (OV-5b)

本文采用作战视图中的状态转移描述模型(OV-6b)描述作战活动中作战状态的转移,通过从开始指控中心下达作战命令到最后部队完成夺控任务,占领主要目标这一全流程建模,体系化、结构化地描述了作战活动中作战状态的转移,是对作战活动这一典型要素在无人化作战概念体系结构框架下的清晰呈现,如图7所示。
图7 状态转移描述模型(OV-6b)

Fig.7 State transition description model (OV-6b)

3.4.3 能力视图模型构建

本文采用能力视图中的能力构想模型(CV-1)描述为达到作战目标其应具备的能力,如图8所示。模型包含指挥控制、信息通信、态势感知情报侦察、火力打击、夺控占领等6种能力。
图8 能力构想模型(CV-1)

Fig.8 Capability concept model (CV-1)

本文采用能力视图中的能力分类模型(CV-2),将CV-1模型中明确的能力进一步地分解、细化,如图9所示。
图9 能力分类模型(CV-2)

Fig.9 Capability classification model (CV-2)

3.4.4 系统视图模型构建

本文采用系统视图中的系统功能描述模型(SV-4)对面向某夺控行动的无人化作战概念中作战装备的功能进行分解、细化,对作战装备的功能进行更细致的描述。模型将作战装备的功能分为侦察监视、通信、指挥控制、目标打击等4个部分,如图10所示。
图10 系统功能描述模型(SV-4)

Fig.10 System function description model (SV-4)

本文以某夺控行动为例,对基于DoDAF的无人化作战概念体系化描述方法进行了系统阐释。该方法的特点可以总结如下:
(1)典型要素分解是基础。通过典型要素分解,厘清了无人化作战概念典型要素的基本构成及其相互关系,奠定了科学阐释作战概念的逻辑基础,便于作战概念的推演与验证;
(2)视图选取与模型映射是关键。DoDAF结构化框架包含众多视图,如何根据作战场景、作战原则选取合适的视图模型,是决定作战概念描述是否贴切的关键步骤;
(3)总体框架构建是指导。依据典型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和对应的视图、模型构建的总体框架,宏观描述了作战概念各部分的交互关系,为作战概念的体系化描述提供了宏观指导。
(4)分解建模是核心。在总体框架指导下,将作战概念解构为“视图”,再通过模型来刻画不同“视图”下作战概念内涵细节,是基于DoDAF无人作战概念体系化描述方法的灵魂,有利于深度挖掘无人作战能力需求、科学设计无人作战系统、探索无人作战的基本原则和作战方式。

4 结束语

本文在深入分析无人化作战概念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无人作战概念描述中存在的构成要素、耦合机制阐释不清,结构化、体系化描述理论方法缺失等问题,依托美国国防部体系结构框架这一成熟的体系结构设计描述工具,提出基于DoDAF的无人化作战概念体系化描述方法,系统阐述无人作战概念构成要素及要素间映射关系,并以某夺控行动为例建立面向某夺控行动的无人作战概念体系结构框架,为深入挖掘无人作战能力需求、科学设计作战系统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支撑,并为后续无人化作战概念体系框架的构建提供了参考借鉴。同时,本文提出基于典型要素的分解建模方法,为作战概念开发与推演验证、作战能力需求挖掘、作战系统设计提供了借鉴。
[1]
杨巍, 秦浩, 王佳, 等. 2021年世界军用无人系统领域发展综述[J]. 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 2022, 17(4): 368-373.

YANG W, QIN H, WANG J, et al. Summa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military unmanned systems in 2021[J]. Journal of China Academy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22, 17(4): 368-373.

[2]
杜国红, 陆树林, 郑启. 基于MBSE的作战概念建模框架研究[J]. 指挥控制与仿真, 2020, 42(3): 14-20.

DOI

DU G H, LU S L, ZHENG Q. Research on operation concept modeling framework based on MBSE[J]. Command Control & Simulation, 2020, 42(3): 14-20.

[3]
章华平, 郑少秋, 潘清, 等. 新型作战场景设计方法与实践[J]. 指挥信息系统与技术, 2020, 11(6): 20-25.

ZHANG H P, ZHENG S Q, PAN Q, et al. Designing method for new operational scenario and its practice[J]. Command Information System and Technology, 2020, 11(6): 20-25.

[4]
李大喜, 李小喜, 陈士涛, 等. 基于MOTE的智能隐身无人机作战概念研究[J]. 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 2019(1): 1-6.

LI D X, LI X X, CHEN S T, et al. Concepts of operations of intelligent stealth unmanned aerial vehicle(ISUAV) based on MOTE[J]. Journal of Academy of Armored Force Engineering, 2019(1): 1-6.

[5]
KAUFMAN A J, DONN A. Continuity and evolution:General Starry and doctrinal change in the U.S. Army,1974-1982[D]. Fort Leavenworth,Kansas: United States Army Command and General Staff College, 2012.

[6]
SUTTLEMYRE R. Senior leaders meet for high-level warfighter talks[EB/OL]. (2009-03-23)[2022-08-24]. http://www.af.mil/News/Article-Display/Article/120845/senior-meet-fbrhigh-level-wa rfighter-talks/.

[7]
The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Network centric warfare: department of defense report to congress[R]. Washington, D.C., U.S.: DOD, 2001.

[8]
The U.S. Department of the Army. Multi-domain battle:evolution of combined arms for the 21st Century 2025-2040 version 1.0[R]. Washington, D.C., U.S.: The U.S. Department of the Army, 2017.

[9]
韩琦, 李为民, 李宁, 等. 作战概念及其建模研究综述[J]. 指挥与控制学报, 2023, 9(2): 123-134.

HAN Q, LI W M, LI N, et al. A review on operational concept & its conceptual modeling[J]. Journal of Command and Control, 2023, 9(2): 123-134.

[10]
袁艺, 李志飞, 朱丰. 无人机与未来作战刍议[J]. 国防, 2019(5): 36-39, 50.

YUAN Y, LI Z F, ZHU F.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AVs and future operations[J]. National Defense, 2019(5): 36-39, 50.

[11]
姜进晶, 汪民乐, 姜斌. 无人机作战运用研究[J]. 飞航导弹, 2019(1): 41-44.

JIANG J J, WANG M L, JIANG B.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unmanned aerial vehicles in combat[J]. Aerodynamic Missile Journal, 2019(1): 41-44.

[12]
袁成, 穆作栋. 分布式空中作战概念分析[J]. 航空兵器, 2020, 27(4): 11-16.

YUAN C, MU Z D. Analysis of distributed air warfare concepts[J]. Aero Weaponry, 2020, 27(4): 11-16.

[13]
焦士俊, 王冰切, 刘剑豪, 等. 国内外无人机蜂群研究现状综述[J]. 航天电子对抗, 2019, 35(1): 61-64.

JIAO S J, WANG B Q, LIU J H, et al. Review of drone swarm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J]. Aerospace Electronic Warfare, 2019, 35(1): 61-64.

[14]
李东兵, 申超, 蒋琪. SoSITE等项目推动美军分布式空战体系建设和发展[J]. 飞航导弹, 2016(9): 65-70.

LI D B, SHEN C, JIANG Q. Concept analysis of "SoSITE and other projects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US military’s distributed air combat system"[J]. Aerodynamic Missile Journal, 2016(9): 65-70.

[15]
陈晶. 解析美海军低成本无人机蜂群技术[J]. 飞航导弹, 2016(1): 24-26, 55.

CHEN J. Analysis of low cost drone swarm technology in the US Navy[J]. Aerodynamic Missile Journal, 2016(1): 24-26, 55

[16]
王小龙, 王暖臣, 穆歌, 等. 基于SysML的空中分布式作战体系建模研究[J]. 电光与控制, 2025, 32(2): 1-6.

WANG X L, WANG N C, MU G, et al. Research on SysML based air distributed operation system modeling[J]. Electronics Optics & Control, 2025, 32(2): 1-6.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