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会刊     军事装备类重点期刊
理论研究

联合作战目标保障研究

  • 王寿鹏 1 ,
  • 刘良 1 ,
  • 刘伟 2
展开
  • 1.国防大学联合作战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84
  • 2.国防大学联合勤务学院, 北京 100858

王寿鹏(1985—),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联合作战指挥。

刘 良(1962—),男,博士生导师,教授。

Copy editor: 许韦韦

收稿日期: 2019-12-07

  修回日期: 2020-04-27

  网络出版日期: 2022-05-10

Research on Joint Operations Target Support

  • WANG Shou-peng 1 ,
  • LIU Liang 1 ,
  • LIU Wei 2
Expand
  • 1. Joint Operation College of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84, China
  • 2. Joint Service College of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Beijing 100858, China

Received date: 2019-12-07

  Revised date: 2020-04-27

  Online published: 2022-05-10

摘要

联合作战目标保障是一项跨部门,跨系统,跨专业的综合性工作,对发挥作战效能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首先,结合实际从理论研究、机制体制建设、目标整编、目标选择与打击四个方面对我军联合作战目标保障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总结;然后,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差距,为提升我军联合作战目标保障能力指明了方向。

本文引用格式

王寿鹏 , 刘良 , 刘伟 . 联合作战目标保障研究[J]. 指挥控制与仿真, 2020 , 42(4) : 73 -76 . DOI: 10.3969/j.issn.1673-3819.2020.04.014

Abstract

Target support of joint operations is a comprehensive work of cross department, cross system and cross specialty,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supporting role in the operation efficiency. First of all,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status of the target support of our joint operations from four aspects: theoretical research, mechanism and system construction, target integration, target selection and strike; then, it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gap faced, and points out the direction for improving the target support ability of our joint operations.

在联合作战过程中,如何确立军事打击目标,是关系全局的一项重要工作。联合作战目标保障是一项跨部门,跨系统,跨专业的综合性工作,是指挥决策、拟制作战方案的重要依据之一,对发挥作战效能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随着新联合作战指挥关系的建立,联合作战目标保障的重要性更加突显。本文对目标保障研究相关成果进行总结,梳理存在的瓶颈问题,为联合作战目标保障实践发展提供参考。

1 目标保障相关理论

1.1 目标保障基本理论研究

刘国军提出了紧盯关键目标因素,把握目标选择的科学性;理清目标类别,把握目标选择的整体性;突出首选目标,把握目标选择的关键点的作战目标选择理论。吴高洁等提出了信息作战中基于破坏敌方信息生态平衡来选择信息作战目标的原则和方法。王维维等对网络空间作战目标要素的概念、范畴、要素需求要素构成进行研究,为网络空间作战目标保障提供了理论支撑。于际训在研究目标选择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击溃战争意志”的目标选择理论,主张将信息化作战目标体系由内到外分为战争意志、群体心理、心理实体、效能设施和基础设施五层。

1.2 基于作战样式的目标保障理论研究较多

于鹏飞等认为边境地区联合反击作战牵动着战略全局,目标的选择与毁伤分析应围绕作战行动需求,精确分析梳理目标保障需求,明确目标保障主要任务,确定保障原则,组织保障行动。冯大为在论述海军作战目标毁伤效果评估理论意义的基础上,提出我海军作战目标毁伤效果评估理论的基本框架和理论指导。路征等依据联合作战电子目标态势基本构成要素,结合联合作战指挥员对目标态势应用产品、生成方法等方面的现实需要,从目标侦察情况、侦察数据融合、敌我兵力部署、目标态势告警、目标频谱监视、目标作战能力、攻击目标手段和攻击效能评估等八个方面研究了融合生成电子目标态势的相关理论。孙强根据网络空间作战领域及作战任务的不同,将网络空间作战目标划分“战略级网络空间作战目标”和“战场级网络空间作战目标”两极和“侦”“攻”“防”“控”四类。杨飞等在分析信息作战特点及对目标选择要求的基础上,对将信息作战目标分为战争意志类、战争实力类和战争潜力类三类目标,并对信息作战目标的排序提出自己的看法。

1.3 基于“目标中心战”的目标保障理论体系

2009年研究者首次提出“目标中心战”的概念,并逐步形成了“目标中心战”理论。济南军区课题组在目标中心战理论的基础上,对目标保障的主要内容、保障机制和应把握的重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形成了“目标中心战”目标保障理论体系。彭勇等分析了“目标中心战”基本内涵、现实意义和基本要求,提出了提高作战目标选择与处理能力应采取的对策。陈杰生等[1]对“目标”等概念进行分析,根据“目标中心战”理论、军事系统科学理论、“五环”打击目标选择理论,提出基于“目标中心战”的空天作战指导。
在目标选择理论研究上较为注重基本框架和基本原则的研究,形成了一些成果。在基于作战样式的目标保障理论研究上,针对边境地区联合反击作战、联合电子作战、网络空间作战、信息作战等各类作战样式的目标保障理论研究成果较为丰硕。目前“目标中心战”理论,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理论体系,但从应用程度上,还没有融入联合作战过程之中。

2 目标保障体制机制建设

2016年2月战区成立之后,在军委联指、各战区及军种机关,都成立了编制为大队(队或室)的目标保障力量,主要进行作战目标整编、分析选择和模拟计算,为联合作战提供目标保障。此外,在部分教学科研机构还成立了目标保障教研室,负责对目标保障进行理论研究和创新。
目标工作在一个协调的机制下开展工作,是一项跨部门,跨系统,跨专业的综合性工作,由目标信息保障单位和目标使用单位按职责展开工作。其中目标信息保障单位主要是指情报、电子对抗、测绘导航、气象水文等业务部门及各级目标保障力量;目标使用单位是各战区、军委联指中心、火箭军等。
目标工作是贯穿联合作战指挥周期的全程性工作,在联合作战的每个阶段,都要掌握相应的目标状态,为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机制体制来保障目标工作的高效运行。此次军改在军委、战区和军种层面都成立了专门的目标保障力量,对其职责、工作内容和流程进行了梳理,目标保障机制已初步形成。但由于缺乏经验积累,目标保障工作离联合作战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3 目标整编研究

目标整编是根据战略决策、作战指挥和武器作战使用需要,按照统一的计划安排、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综合分析处理目标情报、测绘导航和气象水文等信息,形成目标成果的过程。主要内容包括目标分析、目标判读、标绘定位、简况编写,成果合成等。

3.1 目标识别与威胁评估技术

王壮等[2]研究了基于实时跟踪器的空中目标航迹身份识别问题。从分析目标运动状态和敌我属性的不确定性出发,建立了空中目标身份统计模型,通过采用Dempster-Shafer证据理论方法,对空中目标进行融合识别。刘胜利等对防空反导指挥决策研究领域的目标威胁评估方法进行研究,对目标威胁评估因素的选取,量化方法和目标威胁度的计算方法进行优化,提出了改进建议。

3.2 目标成果整编需求

77110部队认为高寒山地联合侦察与目标整编,应贯彻“统一指挥、重点使用,手段互补、协调一致,归口处理、实时融合”的指导思想,综合采取择机凭险立体渗透、多源联合循道侦察、归口融合对比研判、按需分层实时利用的行动方法,为小型作战群提供实时准确的情报信息。柳星春等认为现代战争已将军事高科技与目标成果整编联系到一起,军事高科技丰富了目标成果整编工作的情报来源,在其中发挥着巨大作用。高昂等[3]针对目标成果整编规范中明确的目标内容要素,提出了健全要素体系,区分运用主体,改进配发机制,加强资料管理,加强系统建设的作战目标资料常态化运用方法。田军认为目标保障工作已经从保障链融入指挥链和决策链,目标数据更新保鲜问题越来越重要,在分析当前工作存在困难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目标会商制度、建强目标专业人才队伍、强化目标平台支撑效能、创新目标数据融合模式和优化目标保障流程的做法。
将目标整编作为目标整编作为目标保障工作的一项流程单列,并出台了相应的规范对流程、内容进行说明,其目的就是为联合作战指挥员提供准确的目标清单。对于目标整编工作,战区成立之前是由各军种独立完成,特别是空军和火箭军,对目标整编工作内容较为熟悉,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流程。联合作战体制建立之后,各军种的目标整编工作尚缺乏有效的平台支撑、定期会商制度和数据融合标准,需要进一步加强。

4 目标选择与打击研究

4.1 目标选择原则研究

叶天国等从作战效益、附带毁伤、要点攻击、降低威胁、减小负面影响等方面考虑,提出了力求作战效益最优,附带毁伤最小、从弱处开刀、自身威胁最低和力避负面政治影响的作战目标选择原则。周晓玲分析了在信息化战场环境中军民界限模糊、对象性质难辨的复杂情况,提出指战员需要在考虑军事必要和人道保护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具体实际灵活地权衡作战目标选择的合法性,强化法律意识,合法选择和确定复杂作战目标。张珂等[4]在归纳梳理网电作战目标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整体谋划、直击要害、力所能及的目标选择原则,并对陆上联合作战网电目标选择的程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魏文学等[5]提出联合作战决策中围绕作战企图、力量使用、打击顺序等方面进行判断,确保破击敌作战体系的联合作战目标选择原则。

4.2 目标选择方法流程研究

吕小刚分析了联合作战目标选择的影响因素和联合作战目标选择的机理,提出了联合作战目标选择的主要方法。李骥[6]结合对火力作战行动有效作用空间的具体解析,对其目标决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把握时代特征的同时,较为系统地总结出火力作战目标决策的新要求、新方法和新流程,为信息化条件下组织筹划火力作战提供建设性理论参考。翟世梅等[7]针对当前方法无法解决目标体系中目标选择的问题,结合一体化作战目标选择的特点,提出泛目标选择的方法;给出泛目标选择方法的相关概念、框架以及分类;根据泛目标选择方法,借鉴急性白血病等癌症基因表达谱数据分析的思想,设计最优目标协同体选择方法,对其样本数据的获取、“无关目标”的剔除、候选目标协同体的生成以及最优目标协同体鉴别等过程进行分析。李随科等[8]针对联合作战目标决策和火力配置问题,以实现达成总体目标的最大实现和火力的最优发挥为双目标,构建模糊多目标的规划模型,运用可能性理论将模型转换为确定形式的多目标规划模型,设计多目标遗传算法优化处理,提高了联合作战目标选择的效率。杨伟等站在战区的视角,提出战区联合作战选择目标,应将战区整个作战空间的作战效果同战区指挥员的作战目的紧密联系起来,按照“汇总目标,形成初始目标清单—分析目标,确定打击目标清单—指派目标,匹配最优作战力量”的思路进行目标选择的方法。

4.3 涉及军种的目标分配研究

向天龙等[9]针对攻击机对海作战时攻击资源分配问题,建立了攻击舰艇编队对敌舰艇编队防空火力进行突防的模型,得到了舰艇编队中每一个目标在不同攻击强度下被毁伤的期望,立足动态规划万法确定了在毁伤期望最大情况下攻击机对舰艇的目标分配策略。刘旭等[10]考虑了部署中存在的发射区部分重叠情况,针对多个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对多个来袭目标防空作战分配问题,设计了基于捕食搜索策略的遗传算法(PSGA)。张宪等[11]在对联合作战目标协同研究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多任务部队与多作战目标的协同目标分配模型,融合了目标综合价值、目标打击有效性、目标威胁适配度、目标类型匹配、目标距离匹配等因素,将协同目标分配模型转换为指派问题进行求解,为联合作战目标分配提供了决策参考。

4.4 目标打击方式研究

郑家概提出了根据战役企图精选打击目标,根据毁伤及夺控需求匹配打击目标力量,根据战场环境优选打击目标的路径,根据作战效能活用打击目标的方法作战目标选择与打击理论。陈航辉等认为应当采取建立健全目标情报保障运行机制,均衡发展多维一体情报获取手段,注重平时目标情报侦察战备建设的方法来提高目标选择与打击的保障能力。王京阳等[12]以主要方向军事斗争准备为背景,分析探讨了联合火力打击中目标保障的任务和特点,提出了目标保障机制构建原则和要点,同时对联合火力打击中目标保障组织实施和当前加强目标保障建设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黄宏强等提出了基于激光引导的精确打击,基于火力引导的联动打击,基于数据引导的快速打击和基于标志物引导的分层打击四种陆空联合作战行动目标引导打击方式。
当前对目标保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目标选择与打击上,特别是目标选择的原则方法,研究成果较为丰硕。目标选择与打击作为目标保障工作的核心内容,对联合作战目的的实现有决定作用,需结合战役企图和战役进程等进行综合考虑判断。关于目标选择的原则,主要是在力避负面政治影响的前提下整体谋划、直击要害,减少附带操作。关于目标选择的方法,要针对联合作战目标决策和火力配置问题将作战效果同作战目紧密联系,构建不同的模型优化算法,提高联合作战目标选择的效率。在目标分配和打击上,要结合任务特点按原则进行指派,采取不同的引导方式进行联动打击,以达到对目标进行精确打击的目的。

5 结束语

随着联合作战指挥机构成立和指挥关系的转变,联合作战目标保障的重要性日益突显。目标保障过程中大数据的挖掘分析和处理运用,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与美军相比,当前目标保障相关工作差距较大,还存在着理论研究不深入,机制体制建设不完善,条令法规体系缺失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要加强现有目标保障的研究结论的梳理总结,通过研究目标保障在联合作战中的工作机理,探索目标保障与作战指挥实践的契合点,解决目标保障与联合作战不相符的矛盾,提升联合作战目标保障能力。
[1]
陈杰生, 包战, 等. 基于目标的作战:“目标中心战”理论及其在空天作战中的运用[M]. 北京: 军事科学出版社, 2017.

[2]
王壮, 郁文贤, 庄钊文. 基于运动状态和敌我属性识别的空中目标融合识别[J].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2001, 23(4):83-87.

[3]
高昂, 张子博, 康凯. 空军作战目标资料常态化运用问题研究[J]. 航空杂志, 2018,(3):14-15.

[4]
张珂, 汤建中. 陆上联合作战网电目标分类与选择[J]. 信息对抗学术, 2017,(1):22-25.

[5]
魏文学, 陈勉. 试析联合作战决策活动中作战目标的选择[J]. 西安通信学院学报, 2013, 12(4):115-116.

[6]
李骥. 火力作战目标决策分析[J]. 指挥控制与仿真, 2013, 35(3):23-26.

[7]
翟世梅, 毕义明, 邵建兆, 等. 基于泛目标选择方法的一体化作战目标选择[J]. 火箭军工程大学学报, 2017, 31(2):61-66.

[8]
李随科, 向建华, 王海军, 等. 基于模糊遗传的联合作战目标组织选择方法[J]. 系统仿真学报, 2017, 29(10):2254-2260.

[9]
向天龙, 张军超. 攻击机对海作战目标分配研究[J]. 航空科学技术, 2015, 26(6):9-12.

[10]
刘旭, 李为民, 宋文静. 考虑发射区部分重叠的防空作战目标分配[J]. 空军工程大学学报, 2013, 14(6):30-33.

[11]
张宪, 许瑞明. 联合作战目标协同模型构建与求解方法[J]. 指挥控制与仿真, 2016, 38(6):27-31.

[12]
王京阳, 吴凯斌. 联合火力打击中的目标保障[J]. 空军指挥学院学报, 2010(3):11-13.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