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围绕多部件系统预防性维修间隔期决策的研究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机会维修,即在某一零部件故障维修或预防性维修时刻,对系统中其余有条件进行预防性维修的零部件提前实施预防性维修。2018年,徐庆孙在确定零部件最优维修间隔期后,提出在维修机会触发时同时对一组零部件进行预防性更换,建立了多部件系统平均费用率和停机损失动态优化模型,并利用遗传算法确定了零部件最优维修分组
[5]。实施机会维修的前提条件是有能够触发维修工作的机会事件,并且具备明确、可度量的机会维修阈值,但对于车辆装备而言,零部件故障通常仅能用“正常工作-功能故障”或“正常工作-潜在故障-功能故障”定性表示,缺少成熟的劣化规律量化体系,较难准确界定机会维修阈值和建立机会阈值优化模型。二是合并维修工作,将不同零部件的预防性维修间隔期统一调整为固定值或者某一预防性维修间隔期基准的倍数。2010年,白永生提出了固定组合策略和优化组合策略,并在上述两种策略下建立了复杂系统定期更换和功能检测周期优化模型,确定了总成中零部件的最优基本维修间隔
[6]。车辆装备总成中零部件间通常存在结构、维修经济相关关系,其中,结构相关指维修某一零部件时无须额外拆解或仅拆解个别结构即可对另一零部件进行维修;经济相关指维修不同零部件时均需耗费一部分相同的、可分摊的费用。因此,通过合并总成中零部件预防性维修工作,提高总成预防性维修效益具备理论基础和可行性。本文选择合并维修工作的方法,以总成单位时间维修费用为决策目标,在总成整体层面进行预防性维修间隔期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