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反潜具有搜索反应速度快,机动性强,搜索效率高,探测范围大,受目标潜艇威胁小,吊放声呐作用距离较远等优点,是当前对潜探测、定位、跟踪、攻击的主要手段。但航空反潜受平台特性限制,存在滞空时间短,活动半径小,携带武器设备有限等不足,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航空反潜的使用效果
[1]。无人水面艇(Unmanned Surface Vehicle,USV)以船舶作为运载平台,因其机动灵活,被发现和攻击概率小,可在复杂海况下自主长时间持续执行任务等特点,在反水雷、反潜等环境恶劣、需长时持续工作的应用领域表现出了天然优势,受到美、英等西方军事科技强国的高度重视,新装备不断亮相
[2]。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启动了“反潜持续追踪无人艇(ACTUV)”项目,发展了“海上猎手”号及其改进型“海鹰”号无人艇,该艇船舱下方整流罩内部安装由雷声公司研制的模块化可伸缩艇壳声呐系统(MS3),具备主被动搜索、鱼雷探测预警和威胁分析,过滤小目标,定位和跟踪潜艇的能力,船艏底部装备两个高频主动声呐,用于近距离目标精确跟踪和声纹特征分析,能够在无人员支持的敌对环境下对敌方潜艇进行长达数月的持续跟踪,对于需要定期上浮充电的常规动力潜艇,上浮即暴露
[3]。美海军在“波浪滑翔者”无人艇上装备了TAIL被动式拖曳阵列声呐系统,该艇靠海浪动能和太阳能驱动,可持续数周、数月或数年执行侦察任务,依托平台安静的特性接收远处舰艇辐射噪声数据,深入敌方海域偷窥核潜艇动向
[4],如
图1所示。
吊放声呐具有可重复使用,经济性好,控制机构相对简单,自由调节布放深度等特点,是舰载反潜直升机执行搜潜或探雷任务的主要设备。无人艇使用吊放声呐时,需保持镇定或低速直航(湿端姿态需调整时),释放湿端至水下一定深度进行探测,探测效果不易受平台本身的噪音和尾迹影响,具有使用效率高和定位准确等优点。随着无人艇自主能力的提升,出现了适装于无人艇的吊放声呐,如美海军“斯巴达侦察兵”无人艇艏装备了泰勒斯公司的折叠式主动吊放声呐(FLASH),最大工作深度为750 m,可覆盖深海声道,支持探测识别潜艇
[5]。以色列海军“海鸥”无人艇搭载了L3公司改装的航空吊放声呐HELRAS,对潜探测距离可达37 km(会聚区探测)
[6],如
图2所示。
“十二五”以来,国内科研机构及院校相继开展了针对无人平台的声呐装备研究,依托国家“863”、“973”等计划及专项预研基金的支持,无人艇用声呐技术及装备得到了快速发展,出现了几款商业化的声呐产品,如SS3060双频高清宽带侧扫声呐、Shark-S609M多波束侧扫声呐、SV1201-400/700型双频前视声呐。JARI-USV无人艇反潜任务模块集成的吊放声呐等,能够实现对潜艇的搜索与探测定位
[7],但在装备无人艇的使用过程中,未完全实现无人化、自动化自主搜潜的目标
[8]。
无人艇无人化自主搜潜能力的实现,关键在于任务的规划能够支持无人艇自动控制平台和载荷执行感知、处理、决策、行动等功能,实现自主、协同和长时持续的区域搜潜任务。文献[
9]针对无人艇覆盖式任务需求,研究了生物激励神经网络区域全覆盖规划算法,适用于拖曳声呐反潜规划;文献[
10]针对航空反潜中使用吊放声呐的特点,构建了使用吊放声呐搜潜规划模型,并进行了仿真验证。本文主要针对无人艇使用吊放声呐执行区域搜潜任务时的路径规划技术开展研究工作,通过构建基于探测质量的探测点数期望计算模型和改进的广度优先探测点全遍历搜索算法,实现了基于探测质量需求的搜潜路径规划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