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深刻嵌入集群控制领域,决策行为逐步从人工决策向智能辅助决策乃至机器自主决策演化;在异构集群协同巡航研究领域,经典决策方式为集中控制多个异构单元完成各类巡航任务,人或控制中枢是决策主体
[1];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后,人作为决策主体的部分权力让渡于机器智能,以此聚焦人的关注力并降低决策错误率。在人工智能技术迭代的关键时期,有必要深入分析理解决策的内涵、要素,找到集群自主决策的技术瓶颈,更深入地探索人工智能技术。
从决策主体分析,无人系统的技术演化方向朝着分布式、立体化、跨域协同的模式发展,以多决策主体协同配合的跨域异构协同是未来无人系统的研究重点
[2];其中,无人机/无人艇跨域协同是当前国际的前沿研究领域,世界各发达国家和经济体均将其列为无人系统发展路线图的战略核心技术,如美国国防部2018年8月30日公布的第五版《2017-2042财年无人系统综合路线图》和我国2017年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以及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规划,明确了以跨域异构协同为核心的无人系统是人工智能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3]。以无人艇和无人机搭建的异构无人系统协同包含
[4]:一是以无人艇为核心的编组模式。以无人艇作为无人系统的编组中心,利用无人艇相对更大的载荷、功率存储、续航能力,为无人机等提供中转,增强异构无人系统的整体作战能力;二是异构平台协同巡航预警。结合有人平台和异构无人平台,发挥异构无人集群全天候、常态化、不间断的巡航游走特性,实现对划定区域范围的目标协同探测和常态警戒;三是异构平台一体化协同作业。采取规则化或强化学习产生的决策树,利用规模效应在作业时域和空域中自主达成作业需求,自主、高效、连贯、可控地完成各类任务需求。当前异构无人协同的研究瓶颈主要集中在:1)协同航迹规划、2)自主避障、3)通信组网、4)异构编队协同。其中最紧迫的决策问题集中在异构协同航迹规划上,即异构集群协同巡航问题。国内外的主流研究可划分为全局任务规划和动态任务规划两大算法类别。
全局任务规划以控制中枢作为决策主体,将决策权划归控制中枢,在有效时间内利用各类优化算法计算出当前态势最佳任务规划,分发到异构集群执行;使用全局任务规划的方法的优点是算法寻优效果明显,能够针对场景进行适应性启发优化,缺点则是决策时间和动作响应之间存在延迟,特别是在动态场景中,全局任务规划的响应时效性较差,因此有必要做出改进。同类研究的典型改进方法包含:侯岳奇等
[5]将无人机和无人艇的协同问题转化为协同航迹规划问题,设计了贴合实际场景的多约束条件惩罚函数,以集群平均航行时间为算法优化目标,采用自适应差分进化算法进行迭代优化,实现了离线静态场景中集群平均航行时间最短的路径规划;姚鹏等
[6]采用区域分解、子区域分配、航路规划的分层求解思路,通过高斯混合模型分配和归类子区域,以最大化观测收益作为算法优化目标,采用并行滚动时域控制算法进行航路规划,有效解决异构集群的最优动态覆盖观测问题;曾宏等
[7]提出了一种无人机、无人艇和无人潜航器的协同运动规划方法,采用完成规划任务的优先级次序进行任务分配,首先获取无人机的位置并实施路径规划,在达到理想效果后依次规划无人艇、无人潜航器的路径,以解决协同规划中的任务执行次序问题;Chen Y等
[8]研究地面移动机器人(UGV)和无人机的协同路径规划问题,设计了以UGV为起降载体的协同行动场景,针对两架无人机和一台无人车构造约束条件,以充电时间、悬停时间、最大速度设计算法目标函数,将路径规划问题转化为多约束优化问题,引入粒子群算法获取路径规划;Wu Y等
[9]探讨了基于异构无人车集群的快递配送问题,以各无人车完成配送任务的最长时间作为算法优化目标,采用改进粒子群算法获取最优完工时间的任务调度策略;Martin J G等
[10]在异构集群任务分配问题中引入分支定界算法和遗传算法,以行进距离、完成任务时间、消耗资源作为优化目标,获取一段时间后的可行解;Deng Q等
[11]在异构无人机集群的任务分配问题中,根据异构无人机的作业能力、运动参数、机载资源的差异构造约束条件,通过任务拆分降低使用遗传算法寻优的时间消耗。
动态任务规划以异构智能体为决策主体,将部分或全部决策内容让渡给智能体自主决策和执行,通过信息素等环境变量间接控制集群决策的演化方向,逐步达成全局优化收敛。相比较而言,动态任务规划在决策内容相对简单时(如动态避障、动态组网),具有相对优势,如通信数据量少、环境生存率高、动态适应能力强等,在处理如跨域协同航迹规划等复杂决策问题时,算法表现不尽如人意,异构智能体各自优化导致集群整体决策效果难以保证,易陷入由反馈延时导致的周期性波动。同类研究主要基于如下改进:Zheng Z等
[12]探讨了异构无人机集群在多障碍物场景中的实时航迹规划问题,通过云端服务器共享集群感受的障碍和威胁信息,通过分析威胁信息修正各无人机的路径规划,以此构建基于自适应策略的路径规划算法,应对复杂动态场景的不确定性;Chen J等
[13]探讨了异构多无人机系统在大规模搜救问题中的任务规划问题,采用分层任务分配策略,通过基于聚类和协商机制的模型解耦算法,将大规模的任务分配问题分解为若干个不相交且独立的小规模任务分配问题,以降低计算量和通信成本;Gao S等
[14]将异构无人机的任务分配问题转化为多旅行商问题,通过改造蚁群算法的优化目标,将异构目标分解为点、线、面目标,引入了个体信息素和序列信息素,提升算法收敛速度;Zhang Y等
[15]依托动态规划方法求解异构无人机集群的任务规划,将多无人机协作任务看作多个子任务,通过任务拆解分配降低算法复杂度和通信时间延迟;Chen Y等
[16]在处理无人车与无人机集群协同路径规划问题时,结合蚁群算法和遗传算法分步求解无人车和无人机的最优路线,将异构协同路径规划问题拆分成具有时间先后次序的无人车路径规划和无人机路径规划;Chen J等
[17]在异构无人机集群路径规划问题中,结合线性规划和聚类算法,将飞行路径拆分为子任务集合,而后规划出各无人机的最优路径。
通过前述分析可知,同类主流研究主要以任务拆分和时空转换获取一定时间内的相对最优解,算法主要以基于启发搜索的群体优化算法和基于决策空间寻优的动态规划算法为主,优点是算法成熟可靠,能够获得相对最优解;缺点是忽略了异构集群内的差异性互补信息,导致算法在执行层面与同构算法无法区分,没有考虑各异构智能体之间的非线性关联和时空局限,进而造成收敛结果与真实场景的偏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