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特有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地缘政治地位使其在美苏冷战时期便成为大国博弈的热点。冷战结束之后,其军事战略地位仍未下降。自然条件上,北极常年结冰,很多海域冰层厚达数米,潜艇在冰下航行不易被监测设备跟踪和监视,极地冰层膨胀、破裂和因摩擦产生的环境噪声可以掩盖潜艇本身的噪声
[1],隐蔽于北冰洋冰层之下的潜艇可以悄无声息、神出鬼没地发动攻击,形成战略威慑;地理位置上,北极沿岸部署有诸多周边国家的军事基地,由于导弹航程近、飞行时间短,给对方的导弹预警和拦截带来了很大困难,因此北冰洋也成为弹道导弹密集部署之地
[2⇓⇓⇓-6]。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北极海冰消融,北极地区和北冰洋的经济利益争端和地缘政治博弈将更趋于激烈。
北极潜艇活动具有很强的战略威慑作用,但发射导弹或进行物资和兵力输送的前提是潜艇必须得破冰上浮
[7]。目前环北极军事大国美国、俄罗斯等都有潜艇顺利完成冰下航行以及破冰上浮系列战术任务。据报道,美军核潜艇在执行破冰演练时,会采取两种方案:一种是借助卫星遥感监测数据寻找受洋流和风力产生的“冰层裂隙”或受暖流影响融化产生的“冰间湖”,潜艇可利用浮力逼裂冰层实现上浮;第二种是借助侦测器材,确定最佳冲击点强行破冰,潜艇直接快速冲上水面,利用强大的冲击力直接顶开冰盖
[8-9],外壳经加固处理的核潜艇甚至能冲破9英尺(约2.7 m)冰层
[10]。
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下,北极圈内许多海域异常增温,海冰加速融化而且冰层逐渐变薄,多年冰数量不断变少,冰雪圈快速缩减,北极的这种自然环境响应将形成有利于潜艇上浮的预期。尽管如此,受潜艇的外壳材料、人员操作技能、北极自然条件等多因素影响制约,不同海区上浮的危险性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对潜艇破冰上浮成功与否的风险评估和确定性研判成为潜艇安全保障热点和难点。本文根据北极自然环境变化建立潜艇破冰上浮的TOPSIS风险评估模型,以评估气候变化背景下不同海区潜艇上浮风险,并据此对北冰洋潜艇上浮风险进行实验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