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组网是将多部不同体制、频段和极化方式的雷达进行组网部署,实现多部雷达间的战术协同,从而构成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防空警戒体系。在防空效能评估中,探测区域覆盖面积是一项重要的性能指标,是衡量雷达网探测性能优劣的关键依据
[1-3]。由于雷达网覆盖区域是多部雷达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形状往往是由雷达的性能参数、相互位置、地域环境等多个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复杂图形。其投影面积的大小与雷达网中单部雷达的覆盖面积相关,但并不是把各部雷达覆盖面积直接相加或是简单取“并集”。
理论和实践表明,如果雷达位置布局适当,那么雷达网的探测区域面积将会大于各个雷达探测面积的加和。然而事实上,雷达网覆盖区域的边界难以用一个曲线方程准确表示出来,其面积也很难求出解析解。
近年来,针对上述问题,许多学者进行了探索研究,韩双连等
[4]利用单部雷达在指定高度层上的探测包络数据,并利用Qt软件实现对各包络数据的图形计算,再通过多边形面积计算及坐标转换投影实现了雷达网覆盖面积的计算;程晓光等
[5]提出了考虑地形遮蔽和目标散射截面的计算单部雷达探测范围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积分思路计算高程圈面积,从而给出了雷达网在不同高程上的探测区域面积计算方法;丁宇等
[6]通过判断雷达网内各雷达之间的相互覆盖情况,并计算相互覆盖雷达之间的交点,并根据交点将各雷达区域边进行界划分,从而提出了分弧段角度法计算重叠覆盖区域的算法。但是,这些方法基本都是在没有考虑多部雷达联合探测概率大于单个雷达探测概率的情况进行的计算。因此,有必要从概率的角度出发进一步研究雷达组网的覆盖面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