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陆军合同作战仿真系统的需求分析,从面向用户使用的视角,系统应由“实验条件设置分系统”、“实验方案输入分系统”、“作战模拟分系统”、“评估分析分系统”、“态势与实验结果显示分系统”和“数据管理分系统”组成,其间关系和主要信息流程见图1。
其中,“数据管理分系统”用于管理系统运行所需的全部基础数据,向其他各分系统提供所需要的初始启动数据;“实验条件和方案输入分系统”由实验人员运用系统交互界面产生模拟和评估原始数据;作战模拟分系统接收模型参数和行动指令等格式化数据,驱动模型运转,产生二次加工数据,供态势显示和评估分析使用;“态势与结果显示分系统”接收作战部署和计划、模拟初始和过程数据以及评估结果,进行态势复现和各种文字表格数据显示。
条件和方案的输入格式是析取条件和方案中的数据化要素,用表格、格式化文字和对话框三位一体的方式表达,利于军事人员识别。基本步骤如下。
基本格式字典是将条件和方案输入中相同的项进行规范化表达,主要包括组成类、枚举类、时间类、区域类、位置类、线路类、数值类等。其中,组成类字典采用包含编码、父节点和名称的三元组表示(ID, Parent, Name),用于描述各种作战编组、实体;枚举类字典采用包含编码和名称的二元组表示(ID, Name),用于描述任务性质、配置地域、打击手段等;时间类字典采用包含编码、名称和时间的三元组表示(ID, Name, Time),用于描述各类作战时间;区域类、位置类、线路类、数值类采用四元组(ID, Name, String, Flag)表示,其中String用于表示地点、线路、坐标、数据值的字符串,整型Flag表示具体的类型编码。
描述输入文本的模板语法由军事术语、短语、逻辑谓词、变量、自由文本字符等组成;变量主要包括针对基本格式字典中的类别;自由文本字符串是为了衔接其前后要素形成语句而随机添加的文本。
模板格式采用字符“【”、“】”描述必选短句,“〖”、“〗”描述可选短句,“《”、“》”描述执行单位,“(”、“)”描述数值,“[”、“]”描述枚举值,“{”、“}”描述时间变量,“<”、“>”描述单次或多次输入,“*”描述前后的逻辑关系,可采用正则表达式解析。模板示例如下:
【“自由文本” *《执行单位》|(数值类)|[枚举类]|{时间类}|﹝字符串﹞|<点、线、面类>* “自由文本”】 〖“自由文本” *(数值类)|[枚举类]|{时间类}|﹝字符串﹞|<点、线、面类>“自由文本”〗
对应关系主要描述变量在输入控件和显示控件的显示对应关系,枚举类采用下拉式选择框、数值类采用输入框、日期类采用日期输入框、条件类采用触发按钮等。
对话框元素布局通常要求格式统一、反映操作的先后次序、纠错反馈和美观大方等。
模拟结构分为作战指挥控制、信息交互环境和作战行动三个层次,见图2。其中,战斗指挥控制模拟,由自动控制模型替代指挥人员,负责判断生成和下达相应行动控制指令(简令)的条件,自动生成和下达简令,并生成和上报行动简报。
信息交互环境模拟,通过建立通信网络数据表,描述各通信节点之间的通信信道和路径,以及各信道当时的状态。指挥控制机构和各实体实施通信时,信息交互环境根据通信网络结构自动选择信道,并根据信道当时状态判定信息交互效果。
作战行动模拟,以控制指令驱动各作战实体模型运行,对行动过程及效果进行模拟,将结果以简报的形式反馈给上级指挥实体。
自动控制模型分为两类:一是集中自动控制模型,用于判定行动方案中决策点条件是否形成,并确定与决策点相应的一组将要执行的行动指令(行动方案中各实体的行动方案);二是个别自动控制模型,用于判定集中自动控制模型所确定每一行动指令中的行动具体执行时机和相应参数,自动生成并向模拟系统发送行动简令,驱动相应行动模型运行。两类模型体系见表1。
模型类别 | 模型名称 |
集中自动 控制模型 | 事件类 | 时刻,主攻方向受挫,推迟发起攻击,我损耗至 |
空间类 | 敌进(退)至,敌撤离,敌设障,敌占领,敌袭击,敌攻占,敌机降,敌火力突击,我进(退)至,我撤离,我设障,我占领,我袭击,我攻占,我机降,我火力突击。 |
个别自动 控制模型 | 通用 | 战场机动,跟进,归建,转隶 |
作战行动 | 攻击,袭击,伏击,追击,增援,机降,反击,反冲击,炮兵压制射击,直瞄射击,炮兵直接火力支援,导弹火力突击,空中待战突击,空中火力支援,雷达侦察,地空掩护,阵地转移,通信干扰,雷达干扰 |
作战保障 | 战场侦察,激光引导,工程破袭,电台转网,抢修道路,布设雷场,开辟通路,发烟,道路(装备)消毒,开设洗消场,人员洗消 |
后装保障 | 前出救护,后送伤员,开设加油站,油料运送,库所转移,给养补给,战场抢修,弹药补给,装备抢救 |
评估设计是运用评估模型对实验过程和结果数据的分析计算,按照以下步骤实施。
评估的总指标往往比较抽象,一般将其分解为若干具体化的子指标。如果某些子指标仍包含多种成分,则进一步分解为更加具体的方面,构成再次一级的子指标。分解过程可循环进行下去,直到所有末端指标都已成为具体的可直接量化的指标为止。建立指标体系可分为以下几步:
一是根据指挥人员对评估对象的关注要点,建立一级指标。
二是逐层分析评价每个评估内容优劣的要点,建立下级指标。
三是根据最底层评估指标的特性和实验数据提供能力,确定每个评估项目的评估标准。主要包括法规性标准、客观性标准和主观性标准。法规性标准来源于作战条令、条例或权威性教材、教范;客观性标准来源于客观事实或已经存在的数据;主观性标准来源于标准的制定者或作战方案的制定者输入的主观期望值。
指标评估模型用于判断实验模拟结果是否达到评估指标标准,主要由评估规则、计算公式和相关数据构成。评估规则规定评估条件,计算公式规定评估算法,相关数据提供满足计算所需要参数。评估模型所用的数据须给出具体的来源、查找方式和追踪线索。
a.表格式显示。从易于认知和理解的视角,合理编排数据项的次序,用二维表格式显示数值统计的结果,适于显示大量相关属性数据。
b.图形式显示。图形适用于表现相关数据对比或某一数据变化或分布情况。常用的有直方图、饼图、雷达图、折线图和平面分布图等。
c.战场态势图关联显示。通过将结果放在战场态势图中进行显示,便于实验分析人员观察,利于更加直观地分析评估。关联显示主要依赖两个参数,作战时间和实体位置。与作战时间关联的数据,可利用战场态势的回放功能,根据数据发生的时刻,回放战场总体或要素态势。与实体位置关联的数据,以合适的图形显示在态势图上相应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