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化战争中,为了提升导弹的速度、机动性和射程,导弹结构逐渐呈现细长化。而对于这种“大长细比”的导弹,它呈现出的弹性特征也越发明显,比如弹性振动的固有频率变小,与刚体工作频带较接近而发生耦合;弹体会长时间存在一定幅值的弯曲振动,这种振动会恶化弹载精密仪器的工作环境,从而降低精密仪器的精度;同时也是因为弹体的弯曲变形造成气动面所受的气动载荷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会使系统不能较好地完成机动指令,降低控制精度
[1]。通常,将长细比大于15的导弹称为弹性导弹。
工程实践中,根据是否需要外部能量的参与,对弹性振动的处理可分为被动控制技术和主动控制技术
[2]。被动控制技术需要依赖系统自身,其目标是减小控制系统中的弹性振动信号,常用的方法有传感器最优位置设计
[3-4]、常规或自适应陷波器设计
[5⇓-7]。然而,在实际飞行过程中,振动模态是时变的,而测量元件的安装位置是固定的,无法保证传入控制系统中的振动信号始终为最小。此外,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陷波器,都是将振动当作高频噪声干扰进行处理,这在振动模态频率较低甚至与刚体运动工作频带发生混叠时,会严重影响导弹刚体运动的工作频率特性,不利于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因此,不以减振为目标的被动控制,会比较保守。主动控制技术需要利用外部能量对振动施加控制力,从而达到减震的效果。高强等人
[8],Liu等人
[9]通过在原有舵机的基础上引入附加作动装置,并针对飞行控制和振动抑制分别设计控制器,提出了主动减振组合控制方案,从而实现了对姿态的有效跟踪和减振。然而,添加额外的执行机构会改变硬件布局,影响导弹的气动外形,具体实现较难。
除了以上两种控制技术外,很多学者通过应用现代控制理论,从飞行控制算法的角度研究弹性振动的处理。Yang等人
[10]将振动看作刚体动力学的不确定性建立模型,进而构造了
H∞控制器。该方法的目标不是直接对振动进行控制,而是依靠系统自身的鲁棒性实现稳定。张雷等人
[11]将振动模态引入到性能函数中,提出了两自由度
H∞弹道跟踪减振控制算法,不仅实现了对刚体弹道状态的有效跟踪,对振动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此外,因为弹性振动信息作为导弹飞行过程中的广义量,没有相应的传感器可以测量,所以也有很多学者致力于利用观测器对其进行估计的研究。宗群等人
[12]通过将弹性模态的影响视为不确定,并设计有限时间干扰观测器对其进行估计。王润驰
[13]针对弹性扰动分别设计了经典干扰观测器和滑模干扰观测器,并且均能有效地观测到振动信息。如果将观测得到的振动信息作为状态变量开展控制器的设计,即对弹性振动进行控制,然后使其快速地被抑制住,便可在本质上直接抑制振动对飞行姿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