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空地无人平台具有成本较低、机动灵活、隐蔽性强等特点,且协同运用时能够发挥速度、负载、续航、通信、视野的互补优势,在战场态势感知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未来,基于空地无人集群协同侦察的作战样式将成为主流
[2]。在集群执行侦察任务的过程中,为了提高目标检测和识别的成功率,需要融合集群内同构/异构侦察载荷探测的多源信息,但是由于内外部因素的制约各侦察单元所提供的信息通常是不完备、不精确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融合这些多源不确定信息是形成和发挥集群协同侦察优势的基础,融合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控制、打击、毁伤评估等后续任务。目前,常用于目标分类、识别的信息融合方法可分为三大类:基于物理模型、特征推理(如贝叶斯推理、D-S证据理论、聚类算法、选举法等)、认知模型(如逻辑模板、基于知识的专家系统、人工神经网络等)的方法
[3]。其中,D-S证据理论
[4-5]是基于特征推理方法的典型代表,凭借相对完备的理论基础和良好的工程实用性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6]。但是,经典的Dempster(DST)组合规则在面对低置信度、高冲突的证据组合时,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考虑实际作战中无人集群面临更恶劣的内外部不确定性因素,加剧了冲突证据出现的可能性,因此深入研究适用于无人集群的冲突证据组合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目前学术界对证据冲突的原因尚未达成共识,一般认为冲突主要源于组合规则的合理性、辨识框架的完备性以及证据源的可信性
[7]。相应的解决策略主要分为两大类:基于修改证据组合规则和证据源的方法等。对于第一类方法,主要的研究思路是冲突的管理问题,即冲突应该以何种比例怎样在全局或者局部中分配,如文献[
8⇓⇓-
11]。这些改进方法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通常使证据组合丧失交换律、结合律的数学特性,在认知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文献[
12⇓⇓-
15]基于不完备辨识框架的假设展开研究,然而相关方法更多地从理论层面提供了一些良好思路,尚未成熟地运用于工程实践。对于第二类方法,主要的研究思路是证据的可信性差异问题,即认为冲突源于某些证据的不可靠,需要设计某种折扣系数进行修正,再利用DST组合规则进行合成,如基于证据间支持度
[16⇓⇓⇓-20]、价值量
[21] 、信息熵
[22]等计算折扣系数的方法。该类方法能够保留DST组合规则的数学特性,且不排斥辨识框架不完备的假设,
m(
Θ)≠0保留了可能出现的未知命题;但现有的改进方法很少考虑不同目标识别主体(传感器)的可信性问题,同时没有对证据组合结果的精炼调整。综上所述,两种解决策略各有优劣,需要结合具体的应用背景而定,我们认为第二类策略在实际运用中更符合认知,但需要进行适用性改进。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复合折扣因子修正初始证据的方法,并考虑了结果的精炼。基本思路为:首先,利用参考证据和比较证据的灰色关联度计算目标识别主体的相对可信性,利用证据间的距离计算证据间的支持程度;然后,通过两者复合折扣因子修正初始证据,并采用DST组合规则进行第一次合成;最后,将组合结果作为一条新证据与复合折扣因子最大值所对应的证据进行组合,实现对首次组合结果的精炼。同时,本文对该方法在无人集群战场目标识别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具体为:首先,对空地无人集群协同目标识别的背景进行了介绍;然后,在对D-S证据理论的具体应用方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决策依据;最后,通过仿真算例对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验证了本文所提算法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