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新技术的注入,现代军事装备复杂程度日渐增加,装备维修难度越来越大,仅靠军队自身的维修保障力量已无法满足日益繁重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借助地方维修保障力量完成指标的维修保障任务已成为解决复杂装备维修保障矛盾和问题的必然选择。装备在列装部队后的初始保修期内,由于承制方对装备的各项性能更加熟悉,因此任务统交承制方保障。在延伸保修期,部队未形成全面的自主维修保障能力而需要承制方继续提供部分维修保障服务,此时承制方和部队维修保障力量各承担一部分维修保障任务。但如何对维修任务进行区分优化研究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军民融合装备维修保障,首先要解决军民双方保障任务区分问题,即划分出哪些装备维修任务由军方承担,哪些可以交由地方承担,以便更好地提高装备保障的质量和效益。
在现有的维修保障任务区分研究中,众多学者进行了不断探索。黄少罗等
[1]针对核心装备保障与非核心装备保障的不同,分析了核心系数的内涵,对装备的核心与非核心任务进行区分;曹会智等
[2]结合车辆装备的具体情况,根据不同的保障需求,对承制方保障任务进行合理地区分;姚俊金等
[3]针对当前装备维修保障存在的问题,借助质量屋的方法,明确了任务区分的模型,并建立了QFD模型,为高新装备维修保障任务区分提供解决方法;蔡丽影等
[4]对军地任务分配流程和判断准则进行深入分析,明确了任务分配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步骤,为型号装备的军地任务分配奠定了基础;陈冰等
[5]根据不同维修级别的情况,分析装备完好率水平和人才成长的影响,提出基于装备完好率要求和人才成长规律的维修任务分配方法。但是由于军民融合装备维修保障任务区分问题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涉及多个影响因素,而现有研究未能对维修策略、承制方出现的违约风险进行充分的定量分析,同时缺乏从费用、效能角度对任务区分问题进行定量分析的研究。
本文采用费效比的方法对军民融合装备维修保障任务进行区分,能够在满足预定任务和目标的最低水平的同时,使系统资源消耗达到极小值,从而实现整体效能和消耗费用之间的最优分配。通过结合维修策略、保修期和故障率等因素,构建军民融合装备维修保障任务区分优化模型,为装备维修保障的维修力量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