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打击目标决策评估指标体系
1.1 打击目标决策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1.2 目标决策评估指标体系
2 打击目标决策问题建模
2.1 确定评价因素和评语等级
2.2 构造评判矩阵和确定权重
2.3 进行模糊合成和作出决策
3 示例分析
3.1 J村据点作战目标分析
表1 J村据点蓝军目标分类统计表 |
类型 | 名称 | 数量 | 位置 | 状态 |
---|---|---|---|---|
指挥控制类目标 | 第×营×连指挥所 | ×个 | J村西侧突出部 | 可移动 |
××营×连指挥所 | ×个 | 26××高地 | 可移动 | |
无线电、有线电通信设备 | 若干 | 同连指挥所所在位置 | 可移动 | |
××mm迫击炮 | ×门 | J村西侧突出部 | 可移动 | |
火力打击 类目标 | ××mm无座力炮 | ×门 | 21××高地×门,J村西侧突出部×门,26××高地南侧×门 | 可移动 |
××mm迫击炮 | ×门 | 24×××高地东北侧突出部 | 可移动 | |
×××mm无座力炮 | ×门 | 21××高地×门,J村西侧突出部×门 | 可移动 | |
榴弹炮 | ×门 | 26××高地附近地域 | 可移动 | |
坦克 | ×辆 | J村西侧突出部至26××高地一线 | 可移动 | |
×.××mm轻机枪 | ××挺 | 21××高地至26××高地一线×挺、24××高地×挺 | 可移动 | |
××型榴弹发射器 | ×具 | 21××高地×具、J村西侧突出部×具 | 可移动 | |
××mm火箭筒 | ×具 | J村西侧突出部 | 可移动 | |
兵力防守 类目标 | 重机枪 | ×挺 | 21××高地×挺、J村西侧突出部×挺、26××高地×挺 | 可移动 |
卡宾枪 | ×支 | 21××高地、J村西侧突出部 | 可移动 | |
×.××mm步枪 | ×××支 | 21××高地约××支、J村西侧突出部约××支、26××高地约××支、其余在24××、26××高地附近地域 | 可移动 | |
兵力突击 | 坦克 | ×辆 | 24××高地附近 | 运动 |
类目标 | 重机枪 | ×挺 | 26××高地西侧居民区 | 运动 |
×.××mm轻机枪 | ×挺 | 26××高地西侧居民区 | 运动 | |
×.××mm步枪 | ××支 | 26××高地附近 | 运动 | |
作战保障 类目标 | 直升机坪 | ×个 | 26××高地西侧 | 固定 |
空投场 | ×个 | 24××高地附近 | 固定 | |
野战医院 | ×所 | 26××高地西侧居民地附近 | 可移动 | |
军械仓库 | ×个 | 24××高地反斜面 | 固定 | |
营房 | 若干 | 26××、24××高地附近居民地内 | 固定 | |
食堂 | ×个 | 26××、24××高地附近居民地内 | 固定 |
3.2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作战目标决策
3.2.1 确定评价因素和评语等级
表2 各目标的模糊综合评判 |
指标名称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
目标类型U11 | 0.92 | 0.92 | 0.60 | 0.70 | 0.90 | 0.80 | 0.90 | 0.93 | 0.88 | 0.88 | 0.92 | 0.70 | 0.75 | 0.92 |
目标的关节作用U12 | 0.93 | 0.92 | 0.62 | 0.74 | 0.89 | 0.87 | 0.88 | 0.92 | 0.85 | 0.85 | 0.90 | 0.68 | 0.80 | 0.92 |
与作战任务的一致性U13 | 0.95 | 0.92 | 0.82 | 0.88 | 0.90 | 0.81 | 0.92 | 0.92 | 0.90 | 0.88 | 0.90 | 0.90 | 0.90 | 0.92 |
目标的威胁度U14 | 0.93 | 0.91 | 0.76 | 0.87 | 0.93 | 0.85 | 0.93 | 0.91 | 0.86 | 0.84 | 0.89 | 0.85 | 0.85 | 0.95 |
目标的机动能力U21 | 0.80 | 0.81 | 0.83 | 0.81 | 0.78 | 0 | 0.90 | 0.86 | 0.87 | 0.87 | 0.90 | 0.92 | 0 | 0.98 |
目标的外部形态U22 | 0.87 | 0.87 | 0.88 | 0.80 | 0.72 | 0.20 | 0.70 | 0.65 | 0.66 | 0.66 | 0.67 | 0.80 | 0.40 | 0.84 |
目标的防护程度U23 | 0.70 | 0.72 | 0.72 | 0.74 | 0.70 | 0.20 | 0.90 | 0.77 | 0.73 | 0.79 | 0.76 | 0.90 | 0.5 | 0.76 |
目标的隐蔽性U24 | 0.60 | 0.60 | 0.65 | 0.70 | 0.75 | 0.30 | 0.85 | 0.80 | 0.72 | 0.70 | 0.70 | 0.80 | 0.40 | 0.78 |
目标的火力毁伤要求U25 | 0.90 | 0.90 | 0.88 | 0.86 | 0.82 | 0.78 | 0.85 | 0.73 | 0.87 | 0.77 | 0.73 | 0.80 | 0.85 | 0.80 |
目标对我的打击强度U31 | 0 | 0 | 0.20 | 0.70 | 0.85 | 0 | 0.85 | 0.78 | 0.70 | 0 | 0 | 0 | 0 | 0.90 |
目标对我行动妨碍程度U32 | 0.92 | 0.92 | 0.64 | 0.82 | 0.90 | 0.80 | 0.92 | 0.86 | 0.80 | 0.80 | 0.82 | 0.80 | 0.78 | 0.94 |
打击目标的收益U41 | 0.93 | 0.92 | 0.68 | 0.84 | 0.90 | 0.86 | 0.91 | 0.86 | 0.88 | 0.85 | 0.88 | 0.76 | 0.84 | 0.90 |
目标的再生作战能力U42 | 0.30 | 0.30 | 0.35 | 0.42 | 0.45 | 0.20 | 0.55 | 0.75 | 0.72 | 0.72 | 0.75 | 0.50 | 0.20 | 0.25 |
打击目标的成功概率U43 | 0.89 | 0.89 | 0.80 | 0.87 | 0.84 | 0.98 | 0.75 | 0.86 | 0.87 | 0.86 | 0.84 | 0.72 | 0.95 | 0.82 |
3.2.2 用AHP法确定指标权重
表3 各级指标的权值 |
一级指标 | 一级权重 | 二级指标 | 二级权重 |
---|---|---|---|
目标的价值U1 | 0.5806 | 目标的类型U11 | 0.2090 |
目标的关节作用U12 | 0.5723 | ||
目标与作战任务的一致性U13 | 0.1094 | ||
目标的威胁度U14 | 0.1094 | ||
目标的抗毁性 | 0.0663 | 目标的机动能力U21 | 0.1311 |
目标的外部形态U22 | 0.0461 | ||
目标的防护程度U23 | 0.0730 | ||
目标的隐蔽性U24 | 0.2806 | ||
目标的毁伤要求U25 | 0.4692 | ||
打击的迫切性U3 | 0.2318 | 目标对我的打击强度U31 | 0.2500 |
目标对我行动妨碍程度U32 | 0.7500 | ||
打击目标的效费比U4 | 0.1213 | 打击目标的收益U41 | 0.5714 |
目标的再生作战能力U42 | 0.2857 | ||
打击目标的成功概率U43 | 0.1429 |
3.2.3 进行模糊合成并作出决策
3.3 结果分析
3.3. 1 确定重点打击目标
3.3.2 确定目标等级和毁伤指标
3.3.3 建立打击目标清单
表4 装甲旅对控守J村地区之敌进攻战斗打击目标清单(样表) |
目标 编号 | 目标 分类 | 目标名称 | 数量 | 目标位置 | 活动 情况 | 重点 打击 | 目标 等级 | 毁伤 指标 | 军兵种 |
---|---|---|---|---|---|---|---|---|---|
M01 | 指挥 | 第×营×连指挥所 | ×个 | J村西侧突出部 | 可移动 | 是 | 二级 | ××% | 强击航空兵 |
M02 | 控制类 | ××营×连指挥所 | ×个 | 26××高地 | 可移动 | 是 | 二级 | ××% | 强击航空兵 |
M03 | 火 | ××mm迫击炮 | ×门 | J村西侧突出部 | 可移动 | 否 | 三级 | ××% | 强击航空兵 |
M04 | 力 | ××mm迫击炮 | ×门 | 24××高地东北侧突出部 | 可移动 | 否 | 三级 | ××% | 强击航空兵 装甲兵 炮兵 |
M05 | 打 | 榴弹炮 | ×门 | 26××高地附近地域 | 可移动 | 是 | 一级 | ××% | 装甲兵 炮兵 强击航空兵 |
M06 | 击 类 | 武装直升机 | ×架 | 24××高地北侧上空 | 运动 | 是 | 一级 | ××% | 陆军航空兵 防空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