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会刊     军事装备类重点期刊
Engineering & Application

Adaptive Threshold Adjustment of Clear Channel Assessment for Downlink Transmission in LTE and Wi-Fi Spectrum Sharing

  • WANG Gao-wu
Expand
  • Jiangsu Autom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Lianyungang 222061, China

Received date: 2021-11-29

  Revised date: 2022-01-06

  Online published: 2022-06-17

Abstract

With the subsequent evolution of 4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carrier aggregation technology, there will be more and more demands for spectrum resources. 3GPP protocol has also done a lot of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on spectrum sharing. The channel sensing (Clean Channel Assessment, CCA) is required before any transmission on these unlicensed carriers, in order to make sure the harmony co-existence of LAA (License Assisted Access) with other radio access technology in the unlicensed band. An improper CCA threshold may cause buffer overflow of some base stations, if the base stations are heavily loaded with the traffics. Thu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we propose an adaptive threshold adjustment method for CCA in the LAA down link. Both the load and transmission opportunities are concerned. The trend of the LAA throughput as the threshold varies is obtained, which guides the threshold adjustment. The co-existing between LAA and Wi-Fi is particularly tested. The results from system level simulation confirm the merits of our design.

Cite this article

WANG Gao-wu . Adaptive Threshold Adjustment of Clear Channel Assessment for Downlink Transmission in LTE and Wi-Fi Spectrum Sharing[J]. Command Control and Simulation, 2022 , 44(3) : 128 -133 . DOI: 10.3969/j.issn.1673-3819.2022.03.022

LTE(Long Term Evolution)已经引起了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1-2]。随着手持设备的普及,包括视频、语音等在内的数据将在未来几年内呈指数级增长。为了满足数据的巨大增长,LTE在其标准化过程中不断自我更新。为了进一步扩大系统容量,LTE考虑使用5 GHz的未授权频段,它被称为授权频谱辅助接入(LAA)。在3GPP第13版[3]中对LAA (License Assisted Access)进行了大量讨论,并达成多项协议。
LAA技术在LTE标准化过程中被首次提出,并不断发展,以适应5 GHz未授权频段。由于授权频谱的短缺,运营商自然而然地把眼光投向了非授权频谱,尤其是未经充分利用的5 GHz频段。3GPP在R13版本中正式引入了LAA技术,以载波聚合或者双连接为基础,由授权载波辅助非授权载波接入,以实现LTE网络的数据业务承载的补充,并且引入了LBT(Listen Before Talk)等功能,可以和其他无线技术公平共存。欧洲电信标准协会将LBT作为基本的信道访问方案。LBT的意思是信道在传输之前被检测到。如果信道被检测为空闲,并且没有任何其他传输,则可以利用该信道进行传输。否则,不能将任何传输加载到该信道上。
LBT中的“Listen”步骤执行信道评估,在文献[4]中被称为空闲信道评估(Clean Channel Assessment, CCA)。空闲信道评估是在CCA槽中通过观察信号强度实现的。如果观察到的信号强度大于阈值,则认为该信道是忙碌的。否则,认定其为空闲。因此,阈值应谨慎确定,以适应不同信道条件。当在LAA下行链路中的CCA阈值设置不当时,基站将导致以下两个问题。
1)当基站在未经授权频谱中传输下行链路数据时,即使指定了一个空闲信道,过高的阈值也会导致很强的干扰。这属于隐节点问题,将导致相当数量的终端,特别是小区边缘终端接收到的信号信噪比(SNR)非常低。
2)过低的阈值将大大减少基站在未授权信道中的传输机会,即使在较好信道条件下,也无法传输数据,从而降低系统吞吐量。这属于暴露节点问题。
然而,在LAA下行链路的CCA中,信号强度检测阈值的调整问题并没有很好地解决。在最近的3GPP RAN1 83会议上,只对LAA下行链路中的基站 CCA的最大信号强度检测阈值达成了一致,而没有针对阈值调整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4]。如果将CCA阈值直接应用于每个LAA基站,则CCA阈值与设备的最大传输功率之间的比例[4]将是一个恒定值。此外,LAA的业务负载使问题进一步复杂化。LAA的流量到达率由服从泊松分布[5]的随机变量描述。当流量较大的基站的CCA信号强度检测阈值设置为恒定值或调节不当时,会出现严重的网络问题,甚至出现缓冲区溢出。此外,CCA阈值的降低或增加并不一定会导致吞吐量的提高。降低阈值将减少隐藏节点,同时减少CCA发现的传输机会数量。由于这种减少,吞吐量可能会严重下降。另一方面,增加暴露节点的CCA阈值,使得强干扰时发现的CCA传输机会数量相应增加,也不能保证吞吐量得到有效提高。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的CCA阈值调整算法,最大限度地发挥LAA下行链路中的未授权频谱的整体吞吐量。首先,通过分析CCA发现的传输机会数量与系统性能之间的关系,将吞吐量与CAA阈值的依赖关系分为三种。然后,应用排队论对每个LAA 基站在未授权信道中的业务负载进行建模,研究各LAA 基站的负载和传输机会,从而确定阈值调整的触发条件。该算法通过寻找最佳阈值来实现。此外,本文分析了其算法复杂度,并通过系统级仿真,验证了该算法在提高LAA和共存Wi-Fi吞吐量方面的有效性。

1 LAA介绍

1.1 基本概念

LAA的LBT机制由欧洲电信标准协会提出,包含两种方案,即基于帧结构和基于负载的侦听方式。 基于帧结构的方式具有一个确定的周期与信道占用时间和空闲时间。信道占用时间为1 ms至10 ms,空闲时间至少为信道占用时间的5%。CCA需要至少20 μs。另一方面,基于负载的方式类似于Wi-Fi中的信道评估多址接入(CSMA)。 当CCA检测到未授权的信道处于空闲状态时,使用一个计数器。当计数器清零时,设备将占用该信道并开始传输。

1.2 系统模型

本文考虑了一个两层蜂窝网络的下行链路。宏小区(Macro Cell)负责许可频谱中的覆盖,而小小区(Small Cell)负责未许可频谱中的本地流量。 它们分别是主服务小区(Primary Cell, Pcell)和辅服务小区(Secondary Cell, Scell)[6]。对于小小区,假定其有理想的回传链路至核心网。
流量模型在文献[5]中有明确的定义。FTP流量模型描述文件大小为2 Mbyte,每个小区/用户的文件到达率为 λ/cell/userf是文件到达间隔,遵循指数分布,如公式(1)所示,其中,D 是文件的平均读取时间。
f=λe-λD,D>0
小小区不一定属于同一运营商。不失一般性,本文假定有两个运营商,一个使用LAA,另一个使用未许可频谱中的Wi-Fi(802.11ac)。共存运营商的其他情况将在稍后进行测试。CCA采用信号强度检测。为简单起见,文献[7]中基于场景3进行仿真,且不考虑宏小区的流量。

2 LAA传输机会的数量与性能的平衡

CCA阈值会影响传输机会的数量与性能之间的平衡。例如,CCA阈值相当小的情况下,只有非常低的信号强度才能超过CCA阈值,因此,所发现传输机会的噪声加干扰水平也将非常低。这些传输机会的性能非常好。增大CCA阈值将增加所发现传输机会的数量,但这些传输机会的信号干扰强度将有很大可能处于较高水平,导致其传输性能将变差。当CCA阈值非常小时,例如-90 dBm,随着CCA阈值的增大至5 dBm,性能的恶化对LAA吞吐量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因为LAA的内置纠错代码可以处理这种信道条件的轻微退化。同时,随着阈值的增大,传输机会的数量也随之增加,这将导致吞吐量的整体提高。因此,当CCA阈值足够小时,吞吐量随着CCA阈值的增大而增加。
另一方面,当阈值很大时,发现传输机会的数量也很大,但是性能很差。在这种情况下,按照上述相同思路可以得出类似的结论,即当阈值很大时,吞吐量随着CCA阈值的增大而降低。 因此,吞吐量和CCA阈值的关系如图1的Case1曲线。随着阈值的变化,应该有一个最大的吞吐量点。
图1 随着CCA阈值变化的吞吐量趋势
此外,在不同复杂信道条件下,CCA阈值与吞吐量的关系将发生变化,即图1的Case1曲线迁移为Case2曲线和Case3曲线。对于Case2曲线和Case3曲线,当CCA阈值在上限和下限之间时,吞吐量可能随着边界之间的CCA阈值单调增加或减少。由此,相应调整CCA阈值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吞吐量。例如,Case1曲线情况下,应选择与最大吞吐量对应的值作为CCA阈值; Case 2曲线情况下,应选择下限作为CCA阈值; Case 3曲线情况下,应选择上限作为CCA阈值。

3 阈值自适应调整算法

3.1 触发条件

为了避免缓冲区溢出,本文提供了CCA阈值调整的触发条件。不适当的CCA阈值会降低整体吞吐量,从而导致无法及时传递缓冲区中的流量。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基站的缓冲区可能溢出。阈值调整算法应避免发生此问题。
根据排队论,式(1)中的λ是业务到达率。在一个时间间隔内,成功的CCAs占总CCAs数量的比率定义为 α。 成功的CCAs数是表示信道空闲的CCAs数,用 N s c f C C A表示。CCA总数是执行的CCA总数,用 NCCAall 表示。
α= N s c f C C A N C C A a l l
式(2)是对信道占用的度量,表示信道访问成功的概率。 设缓冲区中流量的服务速率为 μ=1
由于Wi-Fi流量遵循泊松分布,因此,发现的LAA传输机会也遵循泊松分布。当仅考虑一个未经授权信道时,可以将LAA的传输视为M/M/1队列。缓冲区中队列的平均长度应小于缓冲区长度。
λ/(μ-λ)<ØLBO
其中,λ/(μ-λ) 是平均队列长度, LBO 表示缓冲区大小。Ø是小区特定参数,可以由高层来设置,以平衡LAA基站之间的通信量。如果不等式(3)不成立,则启动阈值调整。
η表示LAA下行链路中基站的CCA阈值。 其上限是 ηmax 和下限 ηmin,分别来自文献[8]和3GPP RAN1标准[9-10]。 设 ηmax=-55 dBm,而 ηmin未达成一致。设置 ηmin为-72 dBm,以便在此工作中进行测试。
在式(2)中,误报概率 pf 和漏检概率 pm 会影响 N s c f C C A,那么,α=( N s c f C C A· 1 - p f-( N a l l C C A- N s c f C C Apm)/ N a l l C C A。这种影响,如 1 - p fpm,可以被 ηmaxηmin 限制在公差范围内。为简单起见,不考虑它。
α 可通过统计CCA的历史感知结果来确定,并用 μ ˙=1 来近似表示服务率 μ

3.2 调整算法

为了寻找最佳的CCA阈值 η ˙,可以对CCA阈值进行半静态调整,ηmin η ˙ηmax 。当基站的CCA阈值设置为 η 时,ηminηηmax,该基站可以获得的吞吐量用 R(η) 表示。与 ηminηmax 之间的其他阈值相比,使用CCA阈值 η ˙的基站可以达到最大吞吐量。也就是说, η ˙=argmaxR(η) 对应 ηminηηmax
由于无线环境的复杂性,不同基站之间的 R(·) 的单一性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共有三种可能的情况,如图1所示。如果知道 R(·) 的单一性,那么对 η ˙的研究就可以简化。因此,为了明确 R(·) 随着CCA阈值 η(ηminηηmax)的变化的单一性,考虑一个小的正值Δ,并有两个以上的阈值分别为 ηmin+Δ 和 ηmax-Δ 。当CCA阈值为 ηmax-Δ和 ηmin+Δ 时,基站的相应吞吐量分别为 R(ηmin+Δ) 和R(ηmax-Δ) 。
1)如果R(ηmin)<R(ηmax)且R(ηmax-Δ)<R(ηmin+Δ), R(·) 的单一性如图1的情形3所示。在情形3下, η ˙=ηmax
2)如果R(ηmin)>R(ηmax)且R(ηmin)>R(ηmin+Δ),R(·) 的单一性如图1的情形2所示。在情形2下, η ˙=ηmin
3)否则,R(·) 的单一性与图1的情形1相同,必须执行 η ˙的二分查找。

4 计算复杂度分析

该算法由两部分组成,即外循环和内搜索。
1)外循环: 计算 μ ˙
2)内搜索: 确定 R(·) 的单一性,搜索最佳阈值 η ˙
CCA阈值的自适应调整算法见图2所示。
图2 CCA阈值的自适应调整算法
外循环和内搜索工作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下,对复杂性的贡献是不同的。基于二分查找,时间复杂度为Ο(log2n) 。因此,$\mathcal{O}_{\max}$为最大时间复杂度。
$\mathcal{O}_{\max }=\mathrm{O}\left(n \log _{2} n\right)$
考虑外循环的工作时间比内搜索的工作时间尺度要小得多,并且二分查找并不一定在每个内搜索上运行,实际的时间复杂度小于Ο(n log2n) 。

5 仿真结果

本文首先提供仿真设置,然后给出用户感知吞吐量(UPT)和延迟的仿真结果。

5.1 参数设置

本文测试了两个运营商共存的场景。1)两家运营商均在非授权频谱使用Wi-Fi(步骤1); 2)一个运营商使用LAA,另一个运营商使用未授权频谱的Wi-Fi(步骤2)。参数设置见表1表2表3。宏小区的流量没有计算在内。在一个宏小区的每个扇区中有一个运营商,每个扇区中有4个小小区。本文比较了没有阈值调整的场景与有阈值调整算法的场景。阈值调整间隔设置为100 ms,LAA基站中的 Ø=0.6。
表1 常见仿真参数
参数 值(LAA与Wi-Fi)
室内场景 网络部署:SCE#3 + unlicensed band X=4, Y=1; 每个网络每载波10个用户; 最小站间距3 m
业务模型 FTP Mode 3,文件尺寸:0.5 M字节
网络同步 网络内同步,网络间异步
基站反射功率 18 dBm
缓存空间 20 Mbit
表2 LAA的仿真参数
参数
天线配置 下行2Tx2Rx,交叉极化,流自适应
链路自适应方式 实际,非理想
传输模式 TM10
调度方式 比例公平
UE接收方式 MSE-IRC
调度时延 4 ms
CQI/RI/RMI
反馈方式
基于子带反馈,反馈周期1 ms,
反馈时延1 ms
HARQ机制 最大重传次数:3
最小重传间隔:8 ms
外链路自适应 开启
表3 WI-FI的仿真参数
参数
天线配置 下行2Tx2Rx,交叉极化,开环2流
CCA-ED -62 dBm
链路自适应 速率控制-Minstrel算法
编码调制方式 依据802.11 ac(不支持256QAM)
LDPC 不支持1 ms MPDU
最大PPDU间隔 3 ms
MAC协作 DCF
检测 仅信号强度检测
RTS/CTS
竞争窗口 每DCF
ACK建模 理想,仅建模ACK导致的资源利用率和干扰

5.2 UPT和延迟

表4~表7给出了基于室内环境的仿真结果。在表4中,第二列显示了两个Wi-Fi运营商在未授权频段共存的结果,给出的结果是在两个Wi- Fi运营商上取的平均值。第三列和第四列是步骤2的仿真结果,其中共存的运营商分别是Wi-Fi和LAA,并共享同一未授权频段。这里没有对LTE基站的LAA功能应用阈值调整算法。最后一列则是将算法应用到LTE基站的LAA功能。
表4 阈值调整的性能比较1
参数指标 基准 无阈值调整 阈值调整
Wi-Fi
Step 1
Wi-Fi
Step 2
LAA
Step 2
Wi-Fi
Step 2
LAA
Step 2
用户
吞吐量/
Mbps
5% 10.29 26.57 24.62 25.02 25.85
50% 67.38 87.49 70.39 91.59 70.85
95% 101.44 112.93 93.52 112.06 91.92
平均 63.23 82.39 67.47 85.90 67.44
时延/
ms
5% 32.00 32.00 37.00 32.00 37.00
50% 64.00 38.00 56.00 38.00 58.00
95% 101.44 112.93 93.52 112.06 91.92
平均 202.51 119.02 146.47 98.57 132.55
表5 阈值调整的性能比较2
参数指标 基准 无阈值调整 阈值调整
Wi-Fi
Step 1
Wi-Fi
Step 2
LAA
Step 2
Wi-Fi
Step 2
LAA
Step 2
用户
吞吐量/
Mbps
5% 5.10 8.22 8.10 29.32 29.13
50% 47.34 66.75 51.14 81.13 57.70
95% 88.82 102.28 83.74 103.34 85.21
平均 47.82 61.56 49.09 77.32 56.75
时延/
ms
5% 32.00 32.00 37.00 32.00 37.00
50% 95.00 66.00 86.00 45.00 76.00
95% 1 629.0 1 086.0 847.0 407.0 548.0
平均 362.28 246.09 221.45 106.06 162.14
表6 阈值调整的性能比较3
参数指标 基准 无阈值调整 阈值调整
Wi-Fi
Step 1
Wi-Fi
Step 2
LAA
Step 2
Wi-Fi
Step 2
LAA
Step 2
用户
吞吐量/
Mbps
5% 10.29 26.35 40.37 18.31 31.48
50% 67.38 74.19 73.19 74.06 71.80
95% 101.44 103.10 95.68 105.82 91.86
平均 63.23 70.98 71.76 71.32 71.67
时延/
ms
5% 32.00 32.00 36.00 32.00 36.00
50% 64.00 57.00 55.00 56.00 56.00
95% 852.00 426.00 171.00 495.00 188.00
平均 202.51 119.11 77.41 145.47 82.61
表7 阈值调整的性能比较4
参数指标 基准 无阈值调整 阈值调整
Wi-Fi
Step 1
Wi-Fi
Step 2
LAA
Step 2
Wi-Fi
Step 2
LAA
Step 2
用户
吞吐量/
Mbps
5% 5.10 3.10 15.15 13.37 16.88
50% 47.34 52.49 58.66 59.97 58.45
95% 88.82 84.77 86.05 89.06 84.95
平均 47.82 49.19 56.96 56.01 57.22
时延/
ms
5% 32.00 32.00 36.00 32.00 36.00
50% 95.00 92.00 71.00 80.00 74.00
95% 1 629.0 1 930.0 375.0 1 074.0 461.0
平均 362.28 389.34 133.18 237.45 139.26
表4为LAA在室内场景下,基于帧结构的侦听机制(FBE),参数λ=0.7,分别进行有/无阈值自适应调整的性能比较。
表5为LAA在室内场景下,基于帧结构的侦听机制(FBE),参数 λ=0.85,分别进行有/无阈值自适应调整的性能比较。
表6为LAA在室内场景下,基于负载的侦听机制(FBE),参数 λ=0.7,分别进行有/无阈值自适应调整的性能比较。
表7中LAA在室内场景下,基于负载的侦听机制(FBE),参数 λ=0.85,分别进行有/无阈值自适应调整的性能比较。
当业务流量相对较低(λ=0.7, Wi-Fi类型节点基线的缓冲区占用率为24%)时,阈值调整算法在平均UPT方面没有任何明显的改善。然而,当业务流量越来越重(λ=0.85,Wi-Fi类型节点基线的缓冲区占用率为38%)时,LAA的平均UPT增长了15.6%。共存Wi-Fi节点的平均UPT受益25.6%。当通信量进一步增大时,该算法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其原因是在业务量小的情况下,LAA和Wi-Fi都有足够的传输机会。阈值调整很少被触发。当流量较大时,LAA基站和Wi-Fi AP会更频繁地争夺未授权的频谱。随着竞争的加剧,缓冲区变得拥挤。因此,阈值调整经常被触发并发挥作用。仿真结果表明,该阈值调整算法是有效的。此外,与其他Wi-Fi节点共存相比,共存的LAA节点对Wi-Fi APs的影响并不大,满足非授权频谱的设计规则,分析表6表7可以获得类似的结果。图3给出了对表7中UPT吞吐量的详细分析比较。本文进一步针对时延进行分析,该算法在LAA基站与未授权频谱的Wi-Fi节点共存的情况下,特别是在流量较大的情况下,可以减少延迟。
图3 各种共存场景的吞吐量比较

6 结束语

本文提出了一种针对CCA的自适应阈值调整算法,该算法考虑了LAA 基站的负载和吞吐量,得到了吞吐量随CCA阈值变化的单调性,为阈值调整提供了依据。根据系统级仿真,该算法仅适用于LAA 基站,尤其是在流量较大的情况下,对LAA 基站和共存Wi-Fi AP的吞吐量都有益处。当流量在未来呈指数级增长时,本文所提出的方法给出了一种非常有意义的处理方案。
[1]
Matthew Baker. From LTE-Advanced to the Future[J].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2012, 50(2):116-120.

[2]
Zukang Shen, Aris Papasakellariou, Juan Montojo, et al. Overview of 3GPP LTE-Advanced Carrier Aggregation for 4G Wireless Communications[J].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2012, 50(2):122-130.

[3]
Chairman’s Notes RAN1 83[R]. [2015-10]. http://www.3gpp.org/ftp/Meetings_3GPP_SYNC/RAN1/Inbox/Chairman_notes.

[4]
ETSI EN 301 893, V2.2.1, 5GHz RLAN[S]. [2017-05]. http://www.etsi.org.

[5]
3GPP TS 36.814, V9.2.0,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S]. [2017-03]. http://www.3gpp.org/ftp/Specs/archive/36-series/36.814.

[6]
Damnjanovic A, Montojo J, Yongbin Wei, et al. A Survey on 3GPP Heterogeneous Networks[J]. 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2011, 18(3):10-21.

[7]
3GPP TS 36.872, V12.0.4, Small Cell Enhancements for E-UTRA and E-UTRAN - Physical Layer Aspects[S]. [2013-12]. http://www.3gpp.org/ftp/Specs/archive/36-series/36.872.

[8]
3GPP TS 36.889, V13.0.0, Feasibility Study on Licensed-Assisted Access to Unlicensed Spectrum[S]. [2015-07]. http://www.3gpp.org/ftp/Specs/archive/36_series/36.889.

[9]
Chairman’s Notes RAN1 83[R]. [2015-10]. http://www.3gpp.org/ftp/Meetings_3GPP_SYNC/RAN1/Inbox/Chairmannotes.

[10]
3GPP TS 36.211, V16.7.0,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S]. [2021-09]. http://www.3gpp.org/ftp/Specs/archive/36-series/36.211.

Outlin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