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会刊     军事装备类重点期刊
Foreign Development

Analysis and Consideration of American Long Range Anti-Ship Missile

  • MENG Bo
Expand
  • China Airborne Missile Academy, Luoyang 471000, China

Received date: 2021-11-19

  Request revised date: 2021-12-10

  Online published: 2022-04-28

Copyright

Copyright reserved © 2022

Abstract

American long range anti-ship missile(LRASM) is a new generation long range anti-ship missile. It has long range, low detectable, intelligent guidance advantage. It represents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anti-ship missile.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of LRASM is introduced. The missile key techn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The new strategy, new thought, new tactics and new technology of project are analyzed and deliberated, which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our development of weapons and equipment.

Cite this article

MENG Bo . Analysis and Consideration of American Long Range Anti-Ship Missile[J]. Command Control and Simulation, 2022 , 44(2) : 137 -140 . DOI: 10.3969/j.issn.1673-3819.2022.02.024

美国远程反舰导弹(Long Range Anti-Ship Missile,LRASM)由美海军和国防预先研究计划局联合研制,是美国21世纪第一种反舰导弹,被称为“智能反舰导弹”。LRASM射程大幅超过现役反舰导弹,装备先进弹载传感器,具备智能信息处理能力,可减小对外界情报、监视、侦察系统及数据链、全球定位系统的依赖,利用复合对抗手段自主突防,对目标进行精确打击。2019年LRASM交付美海军[1,2]。LRASM导弹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LRASM导弹示意图
LRASM导弹作为美国最新研发的一型远程反舰导弹,在战略需求、发展思路、任务定位、技术应用等方面均体现了美军设计思想和作战理念,对该导弹进行分析研究,会对我国武器装备发展及相关领域攻防对抗策略的制定有重要影响和积极促进作用。
本文对LRASM项目的研制需求、技术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总结,针对项目背后体现的新战略、新思想、新战法、新技术等进行了深入剖析和思考,可为我国相关武器装备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1 LRASM需求分析

1.1 战略需求分析

冷战结束后,美国海军主要关注沿海作战及近岸兵力投送,水面作战任务基本由航母编队及舰载机执行。随着精确制导技术快速发展,近年来世界军事强国竞相发展打击航母、舰艇等水面目标的远程反舰导弹,同时海上防空系统的预警、侦察、警戒水平普遍提升,相应的反介入和区域拒止能力不断提高(如图2所示),海上作战劣势凸显。为确保海上优势,美国在21世纪强调重视远程反舰作战,弥补“发现—锁定—跟踪—攻击—评估”杀伤链的能力短板,亟须发展具备远程精确打击能力、对抗复杂战场态势的新型反舰导弹[3]
图2 反介入/区域拒止环境示意图

1.2 军事需求分析

以往美海军对反舰导弹的依赖程度较低,未研制新型反舰导弹,主要对捕鲸叉系列中近程导弹(如图3所示)进行改进,射程近,作战能力有限,可应付小型或区域冲突。随着“鱼叉Block-1D”及“反舰型战斧BGM-109B”项目的取消,海军反舰导弹种类和数量逐步减少,尤其在远程反舰导弹方面出现“装备空白”。随着反舰弹道导弹、远程巡航导弹等新型精确制导武器的出现,对手已具备在己方反舰导弹火力圈外实施攻击的能力,并且战时GPS、数据链面临干扰或摧毁,传统反舰导弹将缺乏必需的外界信息支持[4]。为有效反制敌方反舰导弹对本国海上力量的威胁,必须提升武器装备自主作战能力,发展研制具有防区外打击、自主远距精确打击能力的新型反舰导弹。
图3 美海军现役主力捕鲸叉反舰导弹

2 LRASM技术特征剖析

LRASM导弹主要特点为亚声速、远程化、高毁伤、自主制导、隐身化、智能化,其中关键技术特征为高智能、强隐身、智飞行。这些技术特征不仅代表了反舰导弹的发展趋势,也体现了先进武器装备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

2.1 高度智能化——自主决策

作为美国新一代反舰导弹,LRASM创新结合导弹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是首型具备自主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的智能反舰导弹。未来战场环境复杂,电子对抗激烈,LRASM能够进行电子频谱监测与定位,区分不同雷达特征信号,根据环境威胁程度和目标编队态势情况,实时自主进行航路规划,规避敌方威胁,“曲线”攻击目标,实现高效突防。LRASM导弹接近目标区域后,利用宽视场、全天候的凝视红外成像导引头和智能化处理软件,进行自动图形匹配、敌方目标识别和瞄准点选择(如图4所示),根据目标几何特征和薄弱部位进行高效打击[5,6]
图4 LRASM导弹智能识别目标瞄准点

2.2 优良隐身性能——低可探测

武器装备隐身化已成为现代军事发展的一项重要趋势,低可探测性是LRASM的主要特色。雷达隐身方面,导弹采用了类橄榄头部、多边形截面弹体、埋入式进气道和涂敷吸波材料的隐身设计,避免了部位接合处及突出结构的角反射效应,导弹RCS大幅降低。红外抑制方面,LRASM特殊修型的发动机喷管可有效降低其红外信号特征。弹体外形方面,弹体表面扁平与机翼贴合,优良的气动外形有助于发射系统的保形设计,实现机弹一体化的隐身设计。此外,LRASM还采用超低空掠海飞行弹道,可大幅降低被探测的概率。导弹在多个方面、不同维度采取了低可探测性设计,可有效提高生存力和突防性能[7,8]。LRASM导弹气动外形如图5所示。
图5 LRASM导弹气动外形示意图

2.3 自主飞行能力——无中继制导

复合制导已成为远程反舰导弹的必备功能,LRASM导弹配备增强型抗干扰GPS、双向通信数据链等弹载设备,采用GPS/INS+红外成像/光电/主动雷达/被动雷达多模复合导引头+数据链的复合制导体制。在网络环境下,导弹采用GPS/INS与多模导引头制导模式,通过数据链不断更新目标数据。在远离作战平台或ISR平台受到干扰/摧毁时,能够在无任何中继制导的情况下,应用不依赖GPS的芯片级惯性定位/导航/授时技术与基于多功能综合射频的光电/雷达复合制导技术,进行完全自主的导航飞行和精确末制导,具备在高对抗复杂电磁环境下的作战能力[9,10]。LRASM攻击机动靶船如图6所示。
图6 B-1B发射LRASM击中机动舰船靶标

3 对我国武器装备发展的思考

3.1 需求论证

LRASM是美国新战略需求和新作战理念的产物。在“空海一体战”战略背景下,美国从攻击对方本土,转为反介入/区域拒止作战;从利用航母战斗群等海上舰艇中近距打击,转为从海、空、潜不同平台防区外发射;从完全依赖外界信息,转为寻求智能自主打击。在战略和战术多个层面,基于不断变化的策略、威胁、环境、态势等因素,综合牵引出远程智能打击能力的发展需求。在LRASM导弹研制背后,可以洞悉美国海军的战略决策、作战理念及未来想定。
反舰导弹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战略布局、作战理念和前瞻视野[11]。在武器装备论证研制中,需坚持自主创新的发展路线,开展作战概念和使用需求的论证研究。战略上全面分析全球军事部署、区域冲突、利益分布、潜在威胁等情况,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研究武器装备发展的顶层需求规划;战术上保持对国际先进武器装备及前沿技术的敏锐性和警惕性,跟踪研究避免重蹈覆辙,自主创新实现弯道超车,以前瞻眼光论证研制目标、必要性、技术途径及战术战法,保证一型装备满足战略和战术要求。LRASM导弹模拟攻击舰船示意图如图7所示。
图7 LRASM导弹模拟攻击舰船示意图

3.2 自主智能

现代战争中武器装备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成为标志性技术手段,GPS、数据链、卫星中继等大量应用,为各类导弹武器的精确制导提供了坚实保障。但同时这些信息节点也相当脆弱,在干扰、压制、欺骗、切断等复杂电磁环境和强电子对抗环境下,原本互联互通的武器装备将变成“瞎子”、“聋子”,此时自主智能化的重要性凸显。自主化能根据战场环境,主动感知分析战场态势,主动决策执行,实现自主的断开与连接、突防与规避、执行与切换等智能行动[12,13,14]。LRASM导弹网络化应用示意图如图8所示。
图8 LRASM导弹网络化应用示意图
目前人工智能已在民用领域广泛应用,在军用领域同样具备广阔应用潜力,发挥能量倍增器的作用。智能目标识别、智能任务规划、智能战术突防、智能高效毁伤、智能协同攻击等一系列先进技术,不仅可应用于反舰导弹,也可用于各类型武器装备,实现“智能+”的升级换代,在更多的武器平台、更大广度、更深维度与智能化进行融合发展,发挥更大的作战效能。

3.3 通用优势

武器装备的通用化程度越高,其可靠性和可维护性就越高,整个系统作战效能就越强。LRASM导弹可搭载第三代F-16/F-18战斗机和B-1B/B-52/B-2轰炸机,还可搭载第四代F-35战斗机、舰船、潜艇等多样化武器平台,直接提升系统的作战样式灵活性。在制导技术方面,LRASM可由空、海、潜、天等不同的中继制导平台进行制导,体现了信息共享的协同作战理念。在技术通用性方面,LRASM导弹与JASSM-ER导弹保持了技术通用性,保证了技术成熟和维护保障便利。在基本的反舰任务基础上,LRASM导弹也积极拓展任务潜力,使其具备对地攻击能力,攻海和对陆任务能力合二为一[15]
在作战平台、信息节点、研发技术、任务定位等方面,LRASM导弹均实现了较高水平的通用化,体现了武器装备整体作战、协同互补、快速部署、灵活保障的作战思想,这也是我国武器装备发展需要学习借鉴的方面。一型装备功能任务可能单一,若可拓展至不同军兵种、不同发射平台、不同作战任务、不同网络节点,将显著提升整个武器装备系统的一体化程度,达到“1+1>2”的效果,极大提高系统的作战优势。

3.4 攻防对抗

LRASM导弹凭借远射程、隐身化、高智能的优势,可在防区外实施隐蔽攻击,强力突防对方防御体系,借助海空天一体化信息网络,实现不同平台发射、不同节点制导、不同航路规划的高效饱和精确攻击,此战术战法也代表了未来反舰导弹的一种作战策略。我国在研发反舰导弹过程中,需积极跟踪关注世界各国类似装备的战技特点、技术路线和发展趋势,综合论证研制符合自身需求、面向目前及未来作战需求的反舰武器装备,打造锋利之“矛”。
另一方面,也需保持攻防转换的逆向思维,面对各型先进反舰导弹的强大攻势,积极分析其对我国海上防空和陆地防空的可能威胁,在打击发射平台、前推探测范围、扩充多层拦截、摧毁信息节点、多域干扰遮断等方面,研究各点破除的具体技术手段,尽早布局对抗LRASM等先进反舰导弹攻击的防御措施,建立坚固之“盾”[16,17]
因此,我们在面对新型武器装备时,需以辩证法的态度客观看待,既要正向研究武器战技性能及作战使用方法,为研究后续武器装备提供参考;更需反向探究如何抵御新型武器的攻击,研究武器的薄弱环节,并在装备体系建设中着重加强。武器装备的体系构建和作战使用中充满攻防对抗和攻守转换,灵活使用“矛”和“盾”,才能使得系统配置和效能达到最优。

4 结束语

LRASM导弹是具有远程、智能、精确打击能力的新一代反舰导弹,通过对其技术特征的研究,可以剖析一型武器装备背后所包含的创新技术、所体现的作战理念、所采用的变革思路、所隐含的战略决策,这样才能促进“研究装备”向“研究战争”、“研究军事”的深化转变。
通过LRASM导弹的分析和思考,我们不仅需学习借鉴美军军事策略及武器装备的发展经验,更要深入分析以LRASM为代表的美军先进武器的优势和短板,做到知己知彼,积极谋划研究相关攻防对抗策略,推动符合我国军事战略需求的武器装备快速持续发展。
[1]
文苏丽, 苏鑫鑫. 远程反舰导弹——美国亚超并举的远程反水面作战新方向[J]. 飞航导弹, 2011(7): 64-71.

[2]
侯学隆. 远程反舰导弹性能特点与作战使用研究[J]. 飞航导弹, 2017(3): 12-20.

[3]
岳长进, 高方君, 严新鑫. 美国远程反舰导弹项目LRASM综述分析[J]. 现代防御技术, 2014, 42(2): 46-49,71.

[4]
张鹏峰, 王雅琳, 文苏丽, 等. 美国远程反舰导弹作战能力简析[J]. 飞航导弹, 2017(10): 14-16,44.

[5]
陈萱, 李媛. 美国新一代远程反舰导弹的发展与影响[J]. 中国航天, 2016(8): 55-57.

[6]
方有培, 汪立萍, 赵霜. 美国新型远程反舰导弹突防能力分析[J]. 航天电子对抗, 2014, 30(3): 5-7.

[7]
张耀, 王永海, 王菁华, 等. 美国下一代反舰导弹LRASM性能分析与研究[J]. 飞航导弹, 2018(7): 18-22.

[8]
文苏丽, 苏鑫鑫, 刘晓明. 美国远程反舰导弹项目发展分析[J]. 飞航导弹, 2015(4): 41-44.

[9]
沈培志, 王培源. 反舰导弹突防的技术手段与战术措施[J]. 飞航导弹, 2018(1): 25-29.

[10]
孙胜, 王钦伟, 曹洁, 等. 反舰导弹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综述[J]. 航天控制, 2017, 35(3): 79-84.

[11]
卞立新, 罗兴柏, 赵英峻, 等. 典型反舰导弹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 飞航导弹, 2017(3): 21-24.

[12]
曾家有, 吴杰. 智能反舰导弹发展需求及其关键技术[J]. 战术导弹技术, 2018(2): 36-41.

[13]
刘家祺, 谢晓方, 王诚成, 等. 国外反舰导弹网络作战发展历程和方向[J]. 飞航导弹, 2017(9): 9-12.

[14]
胡生亮, 范学满, 贺静波. 基于元学习的反舰导弹目标识别研究[J]. 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2018, 30(1): 1-6.

[15]
刘杨, 宋贵宝, 罗亚民. 国外反舰导弹发展及启示[J]. 舰船电子工程, 2017, 37(10): 5-9,90.

[16]
宋贵宝, 宋佳明, 刘磊. 基于能力的反舰导弹武器装备体系结构建模方法[J]. 兵工自动化, 2020, 39(7): 71-75.

[17]
费惠佳, 崔连虎. 反舰导弹抗干扰性能分析与评估方法[J]. 弹箭与制导学报, 2020, 40(4): 95-98.

Outlin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