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会刊     军事装备类重点期刊
Military Theory & Engineering

Risk Analysis of Position Re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 HAN Zhi-chao 1, 2 ,
  • ZHU Jun 1 ,
  • DING Dong-da 1 ,
  • HUO Shi-ping 1 ,
  • LI Ming-yu 1
Expand
  • 1. Space Engineer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2200
  • 2. Unit 96743 of PLA, Tianshui 741000, China

Received date: 2022-05-19

  Revised date: 2022-06-29

  Online published: 2022-12-12

Abstract

Aiming 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ny kinds of risk sources, various presentation modes and dynamic coupling in the process of position re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a risk analysis model of position re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based on grounded theory is proposed. Combined with the example of ZE position reconstruction, the grounded theory method is used to identify and analyze the potential risks that may exist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Through data collection, coding and system construction, the "state change" risk system is established, 6 main risks and 35 risk factors are identified, and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laws of risks, which provides a reference and basis for re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decision-making and risk management and control.

Cite this article

HAN Zhi-chao , ZHU Jun , DING Dong-da , HUO Shi-ping , LI Ming-yu . Risk Analysis of Position Re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J]. Command Control and Simulation, 2022 , 44(6) : 135 -140 . DOI: 10.3969/j.issn.1673-3819.2022.06.023

阵地是导弹部队完成战斗准备,执行作战任务和保护有生力量的基本依托,是战斗力生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按照阵地承担任务类别和性质可划分为指挥阵地、技术阵地和待机阵地等。阵地改造施工是国防工程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施工方式可分为土建类施工和安装类施工,通常以安装类施工为主,土建类施工为辅。
阵地改造主要有3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阵地建设使用时间过长导致设施设备及线路老化;二是武器装备更新换代导致的阵地无法完成原有作战保障任务;三是阵地承担任务性质、宗旨的改变导致对阵地结构和指标要求的变更。阵地改造施工具有建设周期长,组成系统多,施工规模大,人员组成广,作业环境差及保密要求高等特点。阵地改造施工属于二次施工,施工风险不同于地铁、隧道、矿山和阵地建设这类初始建设风险,具有来源种类多,呈现形式广,动态耦合性和时间未知性等特点。风险事件一旦发生,轻则导致改造返工,设备损毁和成本增加,重则导致进度滞后,制约施工和人员伤亡,因此,有必要对阵地改造施工进行风险管理。如果能够准确全面识别出改造风险,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便能够为后续改造施工的顺利开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
随着风险管理思想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层面的逐渐深入,其在国防工程建设运维中也逐渐得到重视和运用。刘汉增等运用等级全息建模对阵地建设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识别,建立了风险评价指标体系[1],并重点对安装工程风险[2]和环境风险[3]进行分析评估;曹林、王赛等运用网络计划技术对阵地工程进度风险进行分析并对进度进行完善优化[4];李洪鑫等探讨了建筑信息建模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在国防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前景及作用[5];孔琳琳等将BIM技术用于国防工程火灾应急管理,提高了火灾风险管控水平[6];钱七虎对大直径盾构掘进施工中的主要风险及常见问题进行了分析概括[7]。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看出,人们在阵地建设维护过程中已经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主要研究集中在主体结构建设和使用维护过程,但研究过程缺乏系统性的风险分析,且对改造施工研究较少。本文针对阵地改造施工特点,利用扎根理论思想进行风险分析,力求为阵地改造施工风险管理提供依据和借鉴。

1 研究方法与资料收集

1.1 扎根理论

Glaser等提出的扎根理论被认为是定性研究领域中科学的方法论,也被认为是社会学五大传统研究方法中较适于进行理论建构的方法论。扎根理论既是一种研究方法论,又是一个方法体系,具有分析过程科学、严谨,研究结论系统、规范的优点,在社会科学各领域[8-10]得到了广泛应用,因而可以运用于本文的相关研究。扎根理论的核心是在经验积累和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建构理论,研究开始时不假定研究结果,不做问题假设,在归纳对比过程中逐渐得出结论[11]。在工程改造施工风险研究过程中,作者发现国内外工程管理相关文献中还未见采用扎根理论研究的相关成果,这属于方法论运用方面的尝试和创新。在三大扎根理论学派中,经典扎根理论方法属于实证主义,注重客观[12];程序性扎拫理论方法属于诠释主义,注重主观[13];建构性扎根理论方法属于建构主义,是主客观的融合[14]。风险分析研究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研究过程中没有研究者的经验积累和判断,无法有效进行识别工作,故本文应用程序化扎根理论方法,研究总体符合程序性扎根理论的方法论程序。研究过程如图1所示,使用Xmind思维导图软件作为研究辅助软件。

1.2 资料收集

1.2.1 产生研究问题

研究问题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工作中参与的具体改造施工工作、经验积累和相关工程资料的收集;另一方面是对工程管理领域风险管理相关文献的梳理阅读。从对文献和现实的不断对比分析中发现,现有成果中缺乏对阵地改造风险的研究,而基于国外实践的研究发现则不一定能够解释和适用于国内改造过程中的现象和问题,以上发现和思考初步确定了本文最初的研究问题。

1.2.2 访谈对象选择与数据资料收集

从狭义上来说,改造施工风险主要指施工中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损失的表现形式包含质量问题、工期延误、费用超支、人员伤亡和设备损坏等,故研究主要依据以下3条标准选择研究对象:1)对象的代表性。研究对象的选择以能够较好地反映施工风险为原则;2)信息的可获取性。善于在工作中思考总结,又能够很好地表达内心想法;3)对象差异性。研究对象的选择以最大限度呈现信息为准则,区分机关基层、上级下级。因此,根据上述3条原则,以ZE阵地(某导弹阵地)改造为研究对象,选择J1分队(阵地管理一分队)作为数据收集来源。J1分队经历多次装备换型,有阵地建设经验,满足基本要求,典型性较强。
具体确定访谈对象时,人员属性层面涵盖干部和战士;组织层级涵盖上级机关、基层机关和基层;专业分布层面涵盖改造施工全部专业;任职年限层面,均从事专业岗位4年以上。具体访谈对象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访谈对象信息登记表
序号 职务 专业 工作年限
1 助理员 管理 6
2 助理员 管理 8
3 分队长 管理 6
4 班组长 供配电 12
5 班组长 给排水 9
6 班组长 通风空调 6
7 班组长 信息化 5
8 班组长 土建 4
9 分队长 管理 4
10 分队长 管理 9
11 班组长 供配电 7
12 班组长 给排水 6
13 班组长 通风空调 7
14 班组长 信息化 5
15 班组长 土建 5
16 班组长 供配电 11
17 班组长 土建 6
扎根理论研究中最常用的数据收集方式是访谈,研究过程也多次使用该方法进行数据收集。研究过程中采用指定访谈对象和抽样访谈对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指定访谈对象为工程总体施工负责人员(共2人),人员自身信息量较大;抽样访谈对象为工程班组长(共15人),人员信息量和指定访谈对象相对较少。为更好地挖掘访谈对象信息,减少研究过程所用时间,提高访谈效率,访谈对象完成抽样后,以小型访谈会的方式进行访谈。综合分析研究目的、访谈对象和施工难易等因素,确定指定访谈对象2人,抽样访谈座谈会对象5人。总计进行了3小时45分钟的访谈,召开小型座谈会1次,共9人参加。为能够获得完整详细的数据资料,在预先征求受访者的意愿后,对所有的访谈和座谈会进行录音。在访谈之前,向所有受访者和座谈参加者提供保密承诺书。在完成访谈座谈后,共得到访谈录音文字资料9万字。数据资料收集本着“一切皆是数据资料的原则”[16],对改造工作原始资料进行收集,收集的相关资料包括ZE地下工程改造实施方案、ZE地下工程改造风险评估、施工计划和研究院的设计资料,资料来源为研究院所、上级机关、基层机关下发和基层单位拟制等,总计约5万字。

2 模型构建

在扎根理论研究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对文本数据进行分级编码,模型构建研究过程按照开放编码—主轴编码—选择编码的过程进行,在不断对比分析的过程中逐渐凝练概念和框架。下面具体介绍编码过程和结果。

2.1 开放性编码

开放性编码过程作为扎根理论研究的第一步工作,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起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是对收集整理的资料文件进行逐行、逐句、逐段分析并进行代码编辑的过程。编码过程体现了研究者的理论敏感性和经验积累,是在经验知识基础上对原始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的过程。开放性编码的目的是从海量的资料中发现概念类别,确定概念属性和维度,并对其命名和范畴化,最终寻求语句或词语背后的隐含意义。编码过程中不加入个人主观看法,尽可能保留资料中的原始语句,通过对访谈资料的开放性编码,最终得到了379条信息,其中能够用于建模的241条信息需要进一步进行比较整合,通过整合、对比、分析和合并归类最终得到能力素质、关注点、工艺可行性和维修能力等140个概念,以及人员损伤、地质条件、技术应急预案、技术规范和安全管理等35个范畴,由于篇幅有限,正文只列举部分编码过程,如表2所示。
表2 部分开放性编码结果
访谈录音整理资料 开放性编码
概念化 范畴化
大规模流行性疾病的爆发越来越严重,例如新冠肺炎持续时间较久,随着病毒变异传染性不断增强,施工过程中人员流动性较大,与地方人员接触机会较多,存在感染风险。 感染新冠肺炎 流行性疾病
该地下工程建设使用时间过长,且周围地下水源情况不明,很多原始资料现在难以获取,工程附近河流较多,加上本身山体结构为石头,内部渗漏水情况较多。 山体渗漏水 渗漏水
饮食方面也需要注意,近几年类似禽流感、猪瘟、诺如病毒等发生较多,食品安全需要重点关注。 饮食安全
诺如病毒
安全管理
流行性疾病
工程施工涉及的单位多,各个单位之间的沟通协调较难,可能存在沟通滞后或者沟通不顺利等问题。 单位间沟通协调 跨单位沟通协调
工程改造施工在人数上大概保守估计有几百人左右,这些人来了之后吃穿住等方面都要考虑,穿工作服还是单位配发的衣服,吃饭是和所在单位一起吃还是自己开伙,住宿在工程所在单位没有那么多地方,还得再准备。 吃住 保障管理
施工过程使用设施设备较多,东西多了人多了就难免有个磕碰受伤,小磕小碰还好,就怕把人伤到了,救护员的配备上也得提前考虑,受伤了怎么救护怎么转运。 救护员配备 应急预案
施工开始前要进行大量的测量工作,例如电线、电缆、风管、水管等,对于设施设备的前期采购准备也要提前计算参数,数值测量计算过程一旦出现错误,会对后续工作产生不利影响。 参数
测量数据
测量计算
工程建设包含部分房间结构布局的改变,土建施工方面的建设经验相对较少,房屋拆除过程中的人员分配要提前想好,拆除过程中不要砸到人了,人员在使用大锤、铁锹、铁杵过程中容易受伤。 房屋拆除
人员受伤
人员损伤
人员要经常登高,高度大概2米到5米,一般为脚手架或者线槽,人员站在或者蹲在上面进行工作,安全保护措施相对较少,一旦发生跌落,人员会发生较大危险。 人员登高
跌落
人员损伤
施工中绝大多数专业和系统都会用到电力工具,例如电锤、角磨机、切割机等,使用过程很容易对人造成损伤,防护措施需要提前考虑,包括对人的防护和对设备的防护。 人员防护
设备防护
施工损伤
保护措施
装备管理
改造施工需要用到的设备、工具、材料等种类较多,数量较大,难免出现遗漏,如果出现使用时找不到或者没有的情况,一定程度会影响施工。 设备工具材料多 作业准备
从目前的情况看,改造涉及的方面很多,每个角角落落都有部分改动,一个房间内可能涉及多个专业施工,施工先后顺序一旦出现问题,会导致后面的专业无法施工或者施工拖延。 施工先后 作业工序
工程内部没有阳光直射,人员在里面工作时间较长,可能出现厌烦、抵触、消极怠工情绪。 阳光 内部环境
施工过程产生的废渣废料较多,如果随意堆积的话,很容易造成排水设施堵塞,一旦发生堵塞问题,疏通起来较为困难。 废料废渣
排水设施堵塞
施工垃圾处理
排水设施堵塞
还有一个方面,废渣的问题不仅仅在于堵塞排水设备,还有一点是如何运输,就是转运的问题,单靠人力费时费力且转运速度太慢了,容易造成后续工作延后。 排水设备堵塞
废渣转运
排水设施堵塞
施工垃圾
施工过程中的大型机械较多,操作往往较为复杂,可能出现误操作的情况,例如按错一个按钮或者开错一个开关,尤其当人长时间进行工作时,容易走神。 操作复杂
误操作
误操作
工程施工中大型机械较多,类似吊车、卡车、柴油发电机组和轴流风机等,这些设备不仅体积大,而且重量大,对工程内部地质来说一定程度上是考验,是否出现工程地质沉降现在还不能确定,尽量避免类似问题发生。 大型机械
地质沉降
地质问题
工程内部照明依赖于电力系统,而电力系统改造时间更久,工作量更大,电力照明无法保证,一是影响其他系统施工,二是对人心理存在影响。 电力系统
人员心理
电力照明
内部环境
心理问题
氡气的问题一直是工程内部人员面临的较大问题,平时可以通过定期通风进行缓解,工程施工中不可避免会对电力和风机进行改造,一旦无法通风,氡气数值升高,该怎么解决呢?没有具体可行的方案。 氡气
无法通风
内部环境
天气问题关注较少,但却是我们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如果遇到强降雨,如何做好规避措施,发生泥石流、山洪等危险的概率还是很大的。 强降雨
泥石流山洪
季节性风险
在关注雨季的同时,还要关注冬季,冬季寒潮导致的气温骤降,人员如何保暖,如何避免冻伤的发生,而且,冬天山区路滑,行车风险较大,一旦山路无法通行,施工物资如何运输都是问题。 寒潮
冻伤
冬季封山
季节性风险
在施工经验方面,我们应该看到的不仅是基层单位缺乏相关的经验,还有领导层面,领导组织施工、统筹施工的经验几乎没有,决策上可能出现与实际不符或者与其他兄弟单位意见不一致的情况。 施工经验
领导决策
意见不一致
施工决策

2.2 主轴编码

开放性编码阶段得到的范畴往往是杂乱无章的,未进行分类整理,不利于下一步分析总结。主轴编码过程主要是对其进行归类整理,划分类别和属性,通过分析因果关系、中介条件和事物发展脉络,进而在总结概括的同时分析挖掘范畴之间的关系,对范畴进行归类,同时将其联系起来,达到系统分析、整体统筹的目的。同时,对不能够和其他范畴关联的范畴进行删减和剔除,从而加强结果的严谨性和独立性。
基于开放性编码得到的35个范畴,最终得到6个主范畴,即人员风险、装备风险、技术风险、管理风险、环境风险和作业风险。其中,主范畴人员风险是由范畴能力素质风险、资格认证风险、应急处置风险、保密意识风险、安全意识风险、情况掌握风险和思想心理身体风险组成;主范畴技术风险由技术状态风险、方案设计缺陷、技术规范、技术选择和应急预案风险组成;主范畴装备风险由装备性能风险、装备维修风险、装备保养风险和装备采购风险组成;主范畴管理风险由保障管理风险、人员管理风险、设施设备管理风险、监督管理风险、安全管理风险、进度管理风险、成本管理风险和组织管理风险组成;主范畴环境风险由流行性疾病风险、社会国际风险、季节性气候风险、内部环境风险和地质风险组成;主范畴作业风险由测量计算风险、误操作风险、排水设施堵塞风险、人员损伤风险、作业准备风险和作业工序风险组成。

2.3 选型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是在主轴编码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总结梳理。通过研究主范畴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选择归类梳理,进而得到核心范畴,从而能够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概括和直观展现。对资料进行收集与分析,试图构建一个扎根理论模型,通过范畴之间的不断比较、分析和总结,尽量选择一个能够将所有范畴概括其中的相对合理宽泛的核心范畴。通过反复进行资料归类分析整合,总结提炼出“状态变更”这个概念,能够统领所有范畴。

2.4 理论饱和度检验

为提高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充分性、代表性和全面性,希望通过研究得出切合实际的工程改造施工风险因素,故对得到的理论模型进行饱和度检验。基于J1分队数据资料分析具备进行编码的条件,得到了相关的范畴,但是根据单一样本分析,难以使范畴饱和化并逐步发展,故选择J2分队(阵地管理二分队)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数据,同样进行ZE地下工程改造施工研究。J2分队所管理和维护的地下工程与ZE地下工程相比,虽然在大小、布局等方面具有一定差别,但是工程总体布局、功能房间设置、工程性质等方面相同,且J2分队实践经验丰富,能够解决因职能、工程性质等方面不同引起的差异。选择了5名受访者进行访谈,并进行二次编码,最终没有发现模型之外新的范畴,这说明样本之外的信息无法提供新的研究资料,从而证明得到的理论模型已达到理论饱和状态。

3 模型阐述与应对措施

3.1 模型阐述

状态变更风险是运用扎根理论,从改造施工风险角度提炼出的概念。它主要是指部队在进行地下工程改造活动中,由于人员层面、管理层面、技术层面、装备层面、环境层面和作业层面的状态变更不及时、不准确和其他不确定因素引起的施工实际情况与预期有所差别,甚至导致施工延误停止的可能性。下面对模型各层面进行简要介绍。

3.1.1 人员风险

人员风险为人员状态的不确定性,主要包含以下风险:能力素质风险,主要是未组织岗前培训,缺乏施工知识经验及从事专业年限较短;资格认证风险,主要是未组织资格认证,人员无证上岗或资格与岗位不匹配;应急处置风险,主要是没有相关培训,应急处理能力欠缺及岗位分工不明确;保密风险,主要是随意交谈涉密内容,保密资料未登记及施工区域拍照;安全风险,主要是班前会未分析安全形势,未按规定佩戴安全帽及安全措施不落实;情况掌握风险,主要是管理层掌握情况不及时、不准确和施工侧重点关注错误;思想心理身体风险,主要是人员心情烦躁,发生重大家庭变故,身体健康问题及心理素质过差等。

3.1.2 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为技术状态的不确定性,主要包含以下风险:技术状态风险,主要是技术员、施工员不掌握技术状态,技术状态变更未经审批,技术把关人员不在施工现场;方案设计风险,主要是过多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方案内容不够全面,无技术组织;技术规范风险,主要是规范标准不统一问题或无可参考标准;技术选择风险,主要是施工技术不符合工程实际,技术难度较高及工艺可行性差;技术预案风险,主要是无技术预案及预案可行性、执行性差。

3.1.3 管理风险

管理风险为管理状态的不确定性,主要包含以下风险:保障管理风险,主要是车辆保障、饮食保障、住宿保障;人员管理风险,主要是人员管理责任不明确,缺乏选拔培训和考核淘汰等;安全管理风险,主要是安全规章制度不规范,安全教育未落实,安全技能未掌握,安全措施不到位和安全检查不细致及保密安全存在隐患;设施管理风险,主要是设备使用未登记,管理不规范,备附件丢失损坏,大型设备未定人定位及消防设备不齐全等;监督管理风险,主要是施工流程、施工次序、施工质量、施工进度等监管不到位及采购过程不规范,无应急储备金,费用支付滞后等;组织管理风险,主要是组织结构不健全,决策机制不合理,跨单位沟通不顺畅及规章制度不全面等。

3.1.4 环境风险

环境风险为环境状态的不确定性,主要包含以下风险:传染性疾病风险,主要是感染新冠肺炎及诺如病毒的可能性较大,饮食方面也存在感染禽流感的可能性;市场风险,主要是物价变动及物资材料短缺引起的短时施工器材设备供应不足;季节性事故风险,主要是由于强降雨或极寒天气引发的山洪、泥石流、寒潮及其他灾害等;渗漏水风险,主要是由于雨季降水、地下水和工程附近河流等复合影响导致的工程主体渗漏水;空气环境风险,主要是氧气、二氧化碳、氡气及其他有害气体对人体产生的不利影响;照明风险,主要是供电中断对施工造成的不利影响;施工垃圾处理风险,主要是垃圾清理不及时或堆放过高;噪音风险,主要是设备噪声长时间超过阈值对人正常工作产生的不利影响。

3.1.5 装备风险

装备风险为装备状态的不确定性,主要包含以下风险:性能风险,主要是装备重要组件损坏,装备超时长运行或过载导致的状态失效及未组织装备检查;维修风险,主要是装备发生故障后维修速度慢,无法完成修理,维修力量薄弱,无备品备件及工具型号匹配问题;维护保养风险,主要是未组织装备维护保养,维护保养不彻底,存在死角及保养物资供应短缺;采购风险,主要是采购的装备质量不达标或无法满足使用要求,采购工作滞后于装备需求以及采购装备型号与需求不匹配等问题。

3.1.6 作业风险

作业风险为作业状态的不确定性,主要包含以下风险:测量风险,主要是施工中的数据测量错误导致施工不合格及返工;触电风险,主要是指电力改造、设备操作及设备布线不规范导致人员触电;误操作风险,主要是由于人员精神不集中或未掌握设备情况导致的专业设备、吊车等大型设备误操作;排水设施堵塞风险,主要是在土建施工和专业改造中,由于保护措施不到位,导致相应的排水设施堵塞;跌落风险,主要是人员在脚手架、线槽或大型设备上施工时跌落;作业准备风险,主要是作业设备、作业物资和作业状态准备不到位;设施风险,主要是作业过程中,由于设施设备引起的人员碰撞伤、切割伤及其他伤害;工序风险,主要是同一区域不同工种施工顺序、同一专业不同区域施工顺序、同一专业同一施工区域施工顺序错误导致的返工甚至停工。

3.2 应对措施

结合以上对模型的分析阐述不难看出,风险间相互包含,相互作用,相互耦合,难以针对单一风险制定应对措施,故从以下几个方面制定风险应对措施:
1)加强组织管理,完善规章制度
通过模型分析可以看出,多数风险的发生与组织管理不健全,制度规章不完善有很大关系,应以加强组织管理为起点,落实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通过细化、量化改造施工相关制度和规定,从而降低风险发生概率并有效规避风险。
2)提高能力素质,完善考核机制
人的能力素质始终是影响改造施工任务能否顺利完成的核心,应从选人用人开始,从指挥员、技术员和施工员等各类人员着手,全面提高人员能力素质,完善定期考评机制,促使人员发挥主观能动性。
3)重视状态变更,完善监督体系
需加强对施工状态变更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明确状态变更的条件、流程及审批权限,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完善监督监管体系,对采购、装备、进度、质量及计划落实情况实行专人负责、专人报告,并对发现问题进行归零。

4 结束语

本文采用扎根理论对阵地改造施工进行风险研究,共凝练得出157个概念、44个范畴,6个主范畴。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1)使用扎根理论进行风险分析, 为工程风险识别提供了新想法、新思路;2)对风险体系进行分析,研究主要风险并给出应对措施,希望能为后续改造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1]
刘汉增, 陈桂明, 蔺志强, 等. 阵地建设风险评估与管理研究[J]. 舰船电子工程, 2021, 41(2): 117-122.

[2]
刘汉增, 陈桂明, 蔺志强, 等. 基于RIMER的阵地建设安装工程安全风险评估方法[J]. 兵工自动化, 2020, 39(4): 70-74.

[3]
刘汉增, 陈桂明, 胡春宇. 阵地工程施工环境评价模型研究[J]. 火力与指挥控制, 2021, 46(7): 11-16.

[4]
王赛, 曹继平, 张毅. 基于网络计划技术的国防阵地工程进度控制研究[J]. 施工技术, 2017, 46(S2): 699-705.

[5]
李洪鑫, 高晗, 徐宝. 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国防工程建设中的应用探讨[J]. 防护工程, 2018, 40(3): 50-53.

[6]
孔琳琳, 杨启亮, 邢建春, 等. 面向国防工程火灾应急管理的BIM扩展研究[J]. 防护工程, 2021, 43(2): 52-61.

[7]
钱七虎, 陈健. 大直径盾构掘进风险分析及对特大直径盾构挑战的思考[J]. 隧道建设, 2021, 41(2): 157-164.

[8]
陈向明. 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J]. 教育研究与实验, 1999(4):58-63,73.

[9]
贾旭东, 衡量. 基于“扎根精神”的中国本土管理理论构建范式初探[J]. 管理学报, 2016, 13(3): 336-346.

[10]
贾旭东, 谭新辉. 经典扎根理论及其精神对中国管理研究的现实价值[J]. 管理学报, 2010, 7(5): 656-665.

[11]
Glaser B G, Strauss A L.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M]. Chicago: Adeline, 1967.

[12]
Glaser B G. Theoretical Sensitivity: Advances in the Methodology of Grounded Theory[M]. Routledge: Sociology Press, 1978.

[13]
Strauss A, Corbin J M.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M]. Newbury Park, CA: Sage, 1990.

[14]
Glaser B G. The Future of Grounded Theory[J]. Qualitative Health Research, 1999, 9(6):836-845.

DOI

Outlines

/